近日,在济南北部的黄河湿地,50多只过冬的天鹅在冰面上时而歇息、时而漫步、时而嬉戏、时而起舞,演绎热情的冰上芭蕾。 (本报记者吕传泉摄)
●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2%,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小清河水质实现三连升,彻底告别劣五类“黑历史”
●全市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试核算均为100%
●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2387张
●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大幅提高,完全满足我市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首次建立自然保护区市级生态补偿资金,目前已拨付969万元补偿资金
本报2月3日讯(记者 张茜)今天上午,济南市委市政府“辉煌‘十三五’奋进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召开。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主方针,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7年以来共完成7656家“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
2020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2.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5年改善34.7%,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2%,较2015年增加13.8个百分点,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污染天数减少22天,全年没有出现严重污染天气。
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我市狠抓清洁取暖改造、工业结构调整、扬尘和移动源污染整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等重点工作。累计完成978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15台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75家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2017年以来共完成7656家“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强力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累计完成搬迁改造81家。全面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改造点位1748个。累计报废老旧柴油车3.8万余辆,兑付补贴资金5.57亿元。
小清河水质实现三连升,彻底告别了劣五类的“黑历史”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水十条”为抓手,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实现了我市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水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全市7个国控断面有6个实现水质类别提升,好III类水体比例达到85.7%。重点泉群连续17年持续喷涌,以水滋养的幸福济南不断涌现新的活力。
五年来,我市全面完成66家涉水工业企业关停搬迁,8家小清河流域涉水企业转型为绿色工厂,累计新扩建污水厂站15处、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2.9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1883.58公里、雨水管渠1967.83公里,市政排水管线总长度达到5428公里,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小清河水质实现三连升,彻底告别了劣五类的“黑历史”,“济南市小清河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被评为“2019年度山东省生态环保十大事件”之一。
全市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试核算均为100%
五年来,我市严格落实“土十条”各项任务,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市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试核算均为100%。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一法一条例”落实情况执法大检查。高标准完成1247个农用地点位、345家重点行业企业土壤调查,建立134个土壤例行监测点位,逐步摸清各类点位土壤环境和动态变化。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并采取深翻耕、重金属钝化等措施,实现农业用地安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储存利用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90%以上。
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2387张
我市积极推动减排工程建设,“十三五”以来,共实施大气减排项目532个,水减排项目285个。根据初步核算结果,我市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8.53%、25.24%、14.47%、15.51%,均超额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
我市扎实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工作。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2387张,下达排污限期整改通知书253家、排污登记表11437家。
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大幅提高,完全满足我市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我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已经提前达到规划目标要求,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序时进度。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单位增至2家,综合处置能力增加至22.8万吨/年,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增加至3家,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大幅提高,完全满足我市医疗废物处置需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并逐步提高;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隔离点涉疫情医疗废物全部及时、安全处置。
首次建立自然保护区市级生态补偿资金
我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2019年商河县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2020年济阳区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目前我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数量居全省第一;南部山区、莱芜雪野街道房干村获得全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力度。自2017年起连续四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工作,集中排查整治环境违法问题。截至2019年底,全市自然保护区自查和遥感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并销号。不断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出台了《济南市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首次建立自然保护区市级生态补偿资金,目前已拨付969万元补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