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关于“空巢青年”,你了解多少?今年全国两会,一份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的提案引起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据统计,2018年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人数会上升到9200万。
在走进公众视野之前,“空巢青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主动“空巢”的他们
时常有趣 也会孤独
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其中,因“想有自己的隐私空间”而选择独居的占比47.5%,因“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别人不同,不想受到他人影响”而独居的占比39.2%。选择“一个人生活很方便”和“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地想体验独自生活”的“空巢青年”分别占比33.5%和32.2%。
“对,我就是这样,不是故意不找对象、不结婚。”
生于1986年的何何,毕业后从宿舍直接出发去往丽江,开启了至今近10年的独居生活。从西安到丽江,从拉萨到济南,从太原到哈尔滨,何何每到一处就找一家青年旅舍打工,她的求职诉求就是管吃管住、月薪随意。“在青年旅舍工作就是打扫公共区域、换换床单被罩,偶尔帮忙做个饭,有大把自己的时间,而且我对物质的需求很低。”何何说,自己家中有姐妹4人,自己是老二,从小就是被“放养”的一个,所以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有引起家人太大的意见,偶尔还会收到些生活补给。
何何在一个人的旅行中也遇到过“真爱”,两人还一同开了家书店,最终因为“性格不合”分了手。“我很习惯一个人的生活,灯泡坏了就让它坏着,脏衣服丢在地上就丢在地上,不用什么事都井井有条。”何何坦言,自由散漫的独居生活让她很难配合另一个人的勤劳、规矩甚至关心,这让她觉得“麻烦”。
何何是朋友们眼中过得最潇洒的一个,不用背负父母的催婚、物质的压力。“偶尔孤独、时常有趣”是何何对自己生活的形容。孤独,多半在生病的时候。“记得有一年我在太原把腿摔骨折了,正好小姨也在那里,在小姨家住了一个多月,我才发现在家的幸福。不像独居的日子,干什么都要靠自己。”何何说。
网友“暴躁小朋友”喜欢在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独居生活,独居六七年,她说“好处是自由,管好自己就行。想吃饭就吃饭,不想吃就不吃,想出门就出门,想宅家就宅家。”不过,在她每天发出的四五条朋友圈里,也会偶尔夹杂这么一条:也许有个男朋友会比较好,至少能在水管爆裂的时候给我递一下扳手。
3月6日,我们发出了关于“空巢青年”的调查问卷,受访者年龄多在25岁至35岁。他们之中,有49.62%的表示身边有很多“空巢青年”,40.77%的表示有少数。对于“空巢”的原因,41.35%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是因厌烦人情世故主动“空巢”,38.46%的认为他们是因逃避家庭责任主动“空巢”,认为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或追寻“真爱”而不得所以被动“空巢”的分别占13.46%和6.73%。被迫“空巢”的他们
沉迷加班 不敢开灯
“外卖红包多到不好意思群发,发给文件传输助手自己领一下;买的食物多到一个人吃不完,总会放在冰箱坏掉一部分;爱上在公司加班到很晚,总比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和孤独作伴有意思……”
这是网友“西河”的感受。7年前大学毕业独自前往深圳创业,家境殷实的他为梦想选择“南漂”。“我一个人在深圳生活,租的房子是一室一厅,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奢侈的。”“西河”说,租个像样的房子是为了让生活显得不那么压抑。
“我的公司现在有七八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独居,除了上班就是自己待着。”在“西河”看来,现在绝大多数“空巢青年”聚集在一线城市,是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他们感觉在家乡“施展不开”,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大城市意味着房租高、消费高,养活自己都难的年轻人没有多余的财力去应对各种社交,也就只好忍受着独来独往的孤独,“我们虽然觉得孤单,但宁可单着也不想为了省钱去合租、凑合找个对象。”
张玲玲是济宁人,在济南工作七八年了,现在她已经结婚成家,但在此之前也经历了五六年的独居生活,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在独居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形单影只的不便、安全感的缺乏,“晚上回到合租单间都不敢开灯,越是明亮越要面对自己孤独的事实。”
“合租伙伴有两三个,但是跟空巢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人经常换。一回到合租房就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很没有安全感。”张玲玲说,尽管如此,她也没有想过随便找个人成家,而是希望顺其自然遇到可以一起生活的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孩更要自立,所以并不想依赖于别人,况且现在社会进步了,我一个人也可以赚到养活自己、改善家庭生活的收入,并不一定要跟谁捆绑在一起。”
张玲玲遇到过很多渴望结束独居的“空巢青年”,可惜单身的状态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好在我所见过的‘空巢青年’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人去旅行、看演唱会,研究一人食、健身、努力工作,让自己在可以享受独处时光的时候变得更优秀。”张玲玲遇到与她情况类似的女孩,也总会送上鼓励,因为“空巢”并不意味着“空心”。
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有75%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越来越多的客观原因是婚恋焦虑,找不到合适的伴侣,66.35%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发展,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另外,社交变味宁可独善其身和社会进步不需要组成家庭也能好好生活,同样是大家认为“空巢青年”增多的原因。从“空巢”到“筑巢”
关爱服务 融入城市
“空巢青年”嘴上说着“自由”“享受”,就意味着真的不需要关爱和陪伴吗?
不久前令无数人遗憾叹息的“货拉拉事件”就是个典型案例:23岁的单身女孩,一个人深夜搬家,却因与货拉拉司机缺乏沟通和信任,最终发生女孩身亡的悲剧;在北京过年的一位独居女孩,大年初一因浴室门锁出现问题,又没有携带手机而被困浴室长达30多个小时,趴在马桶上睡觉、渴了喝自来水,最后反复敲击管道,终于引起邻居注意,才得以脱困;2019年,一位39岁的知名网文作家,去世10天后才被人发现……还有许多独居者,过得小心翼翼:不敢给外卖差评、不敢与人争执、遇事能忍则忍,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十分关注“空巢青年”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就与此有关。胡卫表示,近年来“空巢青年”人数持续攀升,主要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空巢青年”群体中出现身心问题的人群增加,二是持续攀升的“空巢青年”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这些都对未来影响巨大——饿了吃外卖、饮料奶茶当水喝、熬夜加班、追剧、玩游戏、独居让一些青年人提前患上诸如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老年病”,甚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猝死的危险。而在心理方面,空巢独居的生活方式相对缺乏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支持,存在着缺乏情感寄托、有孤独感等问题。
胡卫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半公益形式、公益组织、社区服务等模式,为“空巢青年”群体中有需要的人群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务和家庭建构实务能力服务,前者包括身体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后者包括婚恋咨询服务、个体和家庭财务管理及风控能力提升服务等,切实改善“空巢青年”群体的身心状况和婚恋难题。
市民黄振光认为,“空巢青年”之所以“空巢”,也与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有关。“除了给他们身体、心理上的帮助,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现实难题,比如房价高、落户政策波动等问题。”黄振光说,相关部门应该更多从现实角度出发,积极完善“筑巢青年”的易居机制,让这些年轻人下定决心落巢、筑巢。
“我觉得脱单是让‘空巢青年’变成‘筑巢青年’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应该多组织一些婚恋咨询、线下相亲,让我们找到心灵上的归属感。”独居女孩杨雨晴说,“空巢”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应该被尊重,但从社会方面,还应该积极想办法给“空巢青年”提供更多选择。
街采
市民林女士
我觉得独自在异地租房子住的年轻人就是“空巢青年”,他们承担的生活压力是很大的,有时候看似是他们主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但实际上是遇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得不做出无奈的选择。大家都挺忙的,举行线下活动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社区可以去做家访,主动跟他们建立联系。
市民周先生
我是跟家里人一起住的,没有经历过独居生活。不过我很能理解他们选择这样的生活,追求的可能是自由自在的感觉,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对他人负责。我觉得只要他们不产生负面情绪、享受这种状态,外界就不需要去干预。如果这种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孤独、压抑,甚至产生抑郁,就需要社会组织及时出手。
市民吕女士
我有男朋友,严格来说不算“空巢青年”,但我一个人在济南工作,也经常感到孤独。我经常想,能不能加入一个组织,不论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像我一样的异乡人能凑在一起,互相解决一些生活上、工作上的难题,我们肯定会更有共同话题。我觉得社会应该给这个群体更多关心,帮助他们打开自己的社交圈。
市民范先生
“空巢青年”应该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种必然现象。大家都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又想追求更好的生活,独自在外打拼,肯定就要承受这样一段独处的时光。我能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我还是希望这类群体能少一点,毕竟一个人生活会遇到很多困难,回归或组建自己的家庭才能真正有人陪伴、避免孤独。
微观点
“空巢”而不“空心”
网友@小红豆
独居生活是一个中性概念,不等同于封闭、保守、病态生活。“空巢青年”既能保持自主的生活空间,又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和方式去选择更高质量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增强掌控生活的能力。可是,长期独居难免使人产生社会疏离感,没有人愿意真的活成一座孤岛。
很多独居青年精神生活丰裕,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可还有一部分青年,在长期“空巢”中产生社会疏离倾向,无从寻求社会尊严和生活意义。
对于他们,应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心理疏导和健康咨询。在这一方面,政府、社会和家庭需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例如,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优化居所公共空间,拉近社区交往心理距离,提升青年的现实交流交往水平;高度关注独居青年生存与发展状况,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青年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发挥传统家庭正向功能,帮助子女树立健康婚恋观,增强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
目前,社会上的商家盯准这一群体,推出了各种“孤独消费”,过度渲染、强调“孤独”。针对这方面,也应倡导合理、适度、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温暖的消费体验。
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使年轻人“空巢”而不“空心”。为“空巢青年”设立课题
知乎用户 一木
加强“空巢青年”心理健康建设,对青年们意义重大,但我总怕可行性不高或者说建设成本太高。
“空巢青年”比例越来越高,这是我国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价值目标的逐渐趋同,青年不得不离开父母、亲人在外打拼。这种青年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其他城市,但不管来自哪里,无法改变的是无房、无亲人、无伴侣的现状。这种青年的生活要么被工作占据,要么就是工作之后被网剧、热搜、各种营销号占据……不管怎样,这种情况会特别容易让一些三观不明确、不坚定的人感到迷茫。
这时候,“空巢青年”心理建设显得格外被需要,但是如何建设、谁去建设、怎样建设,这也是问题。把这个心理健康建设任务交给公司还是社区?从公司的角度看,招你来是让你工作的,不是来帮你建设心理健康的;从社区的角度看,你只是个租客,最终还是会走的。
所以,“空巢青年”的心理健康建设要想做好,就需要专人去负责。这部分人力、物力如何调配,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
我认为,要为“空巢青年”设置专门课题。这首先意味着有人注意到了当代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各种短视频、营销号盛行的今天,让这个群体知道自己被关注是很重要的——渴望被注意到,这是人的天性。
但是,课题研究不代表可以瞎研究、乱研究,它要让“空巢青年”成为获益的主体,要研究出有效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研究一堆无用的数据。
记者手记
一个人也要过得
热气腾腾
“哪个时代的年轻人也不容易!”
拍摄街采视频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虽不愿面对镜头,却与记者交谈良久。他止不住地感叹,说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不再挨饿受冻,但却要追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狂奔,面对高房价、高物价、高彩礼,所承担的压力不比自己年轻时小。
在很多人眼中,“空巢青年”和“空巢老人”差不多,独居、单身、没有社交。相关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空巢青年”集中在一线城市。我想,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他们不是没想过逃离,回到老家过优渥闲适的生活,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和那些大展拳脚的志向,让他们舍不得离开。
他们可以一个人逛街、一个人郊游、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KTV、一个人过生日甚至一个人搬家。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日子可能孤单可怜透了,可是他们却觉得,比起违心地迎合大众,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过比较幸福。
也许他们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深刻和走心的交流,能在热闹的人群里完成,因为一个人最容易丢失自己的时刻,就是挤在人群中。
我相信他们之中很多人正在享受这样辛苦却自由的生活,也有很多人急于摆脱。对于享受这种状态的青年,我想我们不必打扰;对于需要帮助的青年,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需求。如果他存在于你的身边,不妨主动约一顿饭,你的问候,也许就能让对方听到冰雪消融的声音。
不论是否能够摆脱“空巢”,请记住,一个人也要过得热气腾腾。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