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山革命遗址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新时报记者柴颖颖 摄
春日的大峰山,柳条吐绿,祥和安宁。置身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似乎时光又倒回到战争年代,透过一幅幅文字和画面,仿佛还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战火纷飞,血肉相搏。
大峰山位于济南的西南前沿,因其战略位置重要,敌人将其视为“眼中钉”,频繁出动兵力进行扫荡。民族危难之际,共产党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创建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殊死搏斗,赢得了抗战胜利。
在长清阎楼村的地窖内 诞生了中共长清临时党支部
时间倒回到1938年1月初,冰雪尚未消融的冬天里,在长清阎楼村一户村民的地窖里,中共长清临时党支部成立了。
现在,在这个村子的地窖内,还有一张简易的桌子和几张凳子,印证着当时的红色历史。在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一处《地窖明灯》实景雕塑也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长清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魏珺对这段历史很熟悉,她说,星星之火的背景是1937年12月30日,日军占领了长清县城,肆意烧杀抢掠,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共党员魏金三、夏页文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长清积极发动抗日战争。
在长清即将沦陷之际,魏金三等共产党员决定将长清的抗日领导中心转移到魏金三的家乡:阎楼村。也就是在这里,成立了中共长清临时党支部。此后,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武装斗争,开始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抗日部队初到大峰山时并不顺利,一方面粮食和物资无来源,另一方面,处在敌人重兵占据的省会济南近郊,坚持斗争困难重重。为了加强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训练,部队选派了部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这部分人员返回大峰山根据地后逐渐也成为了抗日斗争的领导骨干。
1938年8月初,大峰山独立营伏击日军一部,取得了首战的胜利。1938年10月,长清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张耀南任主任,积极组织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战。
1939年6月,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代表们一致选举张耀南为县长,这是鲁西平原第一个民选抗日县政府,标志着大峰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建成。自1939年8月起,长清县农民、青年、妇女、儿童、文教、工人相继成立抗日群众团体,党员队伍也在大峰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
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到1940年10月,全县共产党员已有3900余人。
被敌人视为“眼中钉”的根据地 在扫荡中秘密成立党组织反击
1941年春至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敌后发动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对各抗日根据地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等手段,不断进行“扫荡”,企图消灭抗日武装力量。
战争形势曲折变化,根据地出现了退缩的趋势。峰山县因位处济南近郊,一直是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
1942年8月至11月,日军及伪军冯寿彭部、马在山部对大峰山区、五峰山区连续进行“大扫荡”。继后,日伪军在三区东马庄、石窝、辛庄、小崮山、魏庄、王府庄等增设据点。敌人在境内深挖封锁沟,沿津浦铁路东各重要地段高筑封锁墙,在乡村推行“保甲制”,强化伪政权,制发“良民证”,在各大路口设岗建卡,严格盘查过往行人。年底,峰山县境内据点总数达到53个。敌人实行“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所谓“囚笼”政策,妄图以改变地形、分块、驻剿的残酷手段,将革命根据地分割成无数方格,分而歼之,达到破坏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消灭抗日武装的目的。
1942年,峰山县遭受特大干旱,麦粮无收,秋苗旱死,蝗虫肆虐,抗日根据地的山区尤为严重。不少人因营养不良,战斗力和士气受到严重影响。日伪趁机加紧推行其“怀柔”政策,拉拢腐蚀抗日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按照中共北方局的决定,中共泰西地委决定设立峰山县秘密县委,以备在峰山县委不能活动时,由秘密县委继续领导全县的抗日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峰山县成立了秘密县委,高逢五临危受命。
面临着越来越恶化的环境,对外公开、正面作战的峰山县委,在中央实行一元化领导、进行小部队活动的方针指导下,在书记侯筱章(原名侯承寿)的带领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化整为零,开展小部队活动;加强对日伪的争取瓦解工作,积极改造伪乡村政权;精兵简政,减轻群众负担;生产救灾,赢得群众衷心爱戴和拥护。通过这些措施,至1943年9月,峰山县的抗日斗争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一进三厢的小院里 曾是革命根据地的“指挥所”
在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附近,还有一处一进三厢的小院子,石头垒砌的房屋经过翻修,房屋内的陈列摆设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历史痕迹。
这里是大峰山革命遗址,在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长清县委和大峰山独立营政治部的办公旧址。这个小院子经历了血与火,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
当时,挺进大峰山的主要领导者有李文甫、徐麟村、万晓塘、袁振、张耀南。在革命斗争中,袁振还曾赋诗一首:“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向东流/人生九十九道坎/ 一个心眼跟党走/赴汤蹈火干革命/永远向前不回头。”
在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有一处地方是“救亡室”。当时在大峰山独立营中的红军干部将从延安带来的马列书籍、毛泽东著作及党刊放在一起供大家阅读,大家称这里为“列宁室”或“救亡室”。
1938年8月7日,日军一部由平阴经长清前往济南,汪毅、冯乐进率大峰山独立营20余名战士,在七区下巴杨家沟伏击日军,打响了开辟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枪,取得了杀伤日军几十人,炸毁汽车两辆的胜利。
时至今日,在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眼前还是会浮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诞生于大峰山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也因为作战英勇被誉为“山中猛虎,军中铁拳”。
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和换来的。这句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长清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魏金三在1942年9月27日掩护部队及群众的突围战中负伤,因流血过多牺牲,年仅29岁。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教员王震说,作为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长清的80后青年,曾经有那么多的前辈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革命不是像电视中演的那样,而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中。老一辈的老红军、老战士身上的品格和信念,都令人心生感动。作为红色故事的讲解员,自己也希望传承这段红色的历史,将大峰山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
“信仰如山,一心为民,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样的大峰山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回望百年奋斗路,展望美好新征程。济南时报·新时报联合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济南市档案馆推出的“红色印记”建党百年全媒体系列报道,记录济南党组织诞生、发展与壮大的非凡历程,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注入来自历史的智慧和力量。欢迎读者提供相关史料、线索,济南时报·新时报热线电话820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