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洲与他收集的部分书信 新时报记者李焜染 摄
书信来往,见字如面。一批新中国成立之前入党的共产党员通过书信缅怀逝去的战友,坚定信念投身党的事业……这些书信在今天看来有着非比寻常的教育意义。
在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老师薛凯洲利用4年的课余时间,搜集并整理了500余封、100多位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书信原件。这些信都与山东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关,是了解山东党史的重要史料。薛凯洲将这些资料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还无偿提供给相关单位进行展览。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书信”宝藏
16日下午,小小的办公桌前,摆满了泛黄的书信,薛凯洲一页页翻着,并拿笔做着记录。这些书信在薛凯洲眼里,犹如“珍宝”,而收获这些“珍宝”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2018年,历史教师薛凯洲到朋友家里借阅历史文献,两人聊得投机,朋友便说自己有一些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书信。薛凯洲感到新奇,翻阅后顿时对这些书信着了迷。后来他自掏腰包将这些书信全部买了下来,用于个人收藏。这些信件由新中国成立前入党且与山东共产党组织有关的人物撰写,书写时间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反映了他们在我党发展壮大期间的亲历事件,以及对一些重大事件的交流。
书信收集多了后,薛凯洲每日会拿出一些时间进行研究,把这些书信注释出来,并查阅历史文献,研究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这些书信的作者或提及的人物包括:1925年入党,曾经参加过中共六大的山东早期党员丁基实、济南铁路大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子久、原中共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于一川、著名作家陶钝、外交家王幼平、教育家余修等。后来薛凯洲又陆续购买了一些与山东有关的一些老党员的书信,扩大了收藏的主题内容,曾经为山东党组织发展和壮大作出重要贡献的黎玉登记表也被他收藏。
一个难忘细节同学回忆王尽美长于吹笛
在研究书信的过程中,他也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山东抗日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和创始人之一的黎玉,曾用名李兴唐、李秋年,本姓“李”不是“黎”。当时许多共产党人为更好地隐蔽、开展革命工作而采用化名,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60年代他们提出改回原姓氏。中央认为,一些人的化名已被社会和群众广泛认可,不宜再改回原姓,而子女可以,黎玉便召集全家人讨论是否改回“李”姓。在那个火红的岁月里,子女们一心向党,信心坚定,讨论的结果便是跟着父亲姓“黎”,继续投身党的事业。
在薛凯洲收藏的书信中,有一封反映王尽美早期学习生活内容的书信,极有研究价值。在信中,他的同学回忆:“(王尽美)长于吹笛子,在同学之间没有合不来的;他很节俭,穿的衣服也不讲究,经常穿学校发给的制服,星期天外出也是那一套。”
“很多这样的细节从信里看到后,我都一一进行了整理。”薛凯洲说,由此他开启了“研究书信之旅”,并一发不可收拾,撰写发表了多篇研究党史的文章。
一个特色课程“名人信札收藏与鉴赏”开课
不仅自己研究书信,薛凯洲还向学校教务负责人提出了开设专题课,将这些珍贵资料和学生们一起分享的计划。由于薛凯洲提供的教材内容丰富且有特色,很快学校批准开设校本课程,并大力支持。2019年9月,“名人信札收藏与鉴赏”校本课程正式开课。
“你写过书信吗?”“你见过名人书信吗?”薛凯洲把一封封信复印出来,与学生一一注释,给学生讲述书信的格式、繁体字的辨认等,特别注重讲解老党员为党的发展壮大所作出的贡献。
“我看到了胡允恭的照片了”“我看到赵健民的信了”,这是薛凯洲带领学生到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旧址实地参观学习时学生们发出的感叹。学生亲身体验老党员赵健民、高启云、王路宾、景晓村、于一川等老前辈曾经战斗学习过的地方,红色记忆也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2021年的寒假,薛凯洲带领部分学生结合新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一次党史学习探寻之旅。他们瞻仰济南“四五烈士”纪念碑,薛凯洲把精心收藏的曾参与“四五烈士”善后工作的胡允恭、王永周两位早期老党员的亲笔信以及吴丽石烈士的儿子吴以京写的信一起带到了“四五烈士”纪念碑前,这种独特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使同学们颇为感动和难忘。
一个长期心愿建立专项课题把研究做下去
经过3年多时间,薛凯洲已经整理了100多位老一辈共产党员、革命工作者的书信,并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了一本厚厚的校本研修教材,供同学们研究学习使用。
丰富的故事加上历史图片,使得历史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们也乐意阅读。而把资料整理成校本教材只是开始,未来薛凯洲还有新的计划:做一个名为“赏析党史人物墨迹,传承党史人物精神”的研究课题,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党史、传承党史。薛凯洲说,党史研究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做下去的事情,需要不断积累,自己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