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咖啡店面积虽小,使用的咖啡豆和奶制品却很讲究。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郭尧 摄
小纬北路是济南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因横穿老居民区,这里的商业形态进化缓慢,门头经营的多是讲究性价比的生活餐饮。往北边走,一间咖啡工作室出现在拐角处,因招牌简单,倒也不太违和。
烟火气十足的居民区与“咖啡天地”只有一门之隔,在常人眼中,这似乎并不符合选址要素。但这家咖啡店却在这个商圈中“站稳了脚跟”,目前,日出杯量已经稳定到了50杯,月销杯量能达到1500杯+。对一家非商圈、只有9.8㎡的小店来说,这一成绩已经十分可观。
包括这家店的老板在内,济南多个社区咖啡店的老板都看到了一个新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喝咖啡,真的是为了一杯好喝的饮品,而不是为了“找个地方坐下来谈事”。
“没有空间,就要做更多”
社区咖啡有了生存空间,要归功于商业咖啡一轮轮的烧钱大战后,应运而生的巨大需求。被唤醒了咖啡味蕾的人们对口感品鉴的能力提升,精品咖啡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张。
疫情下,人们更倾向于“无接触”的消费方式,因此线上消费潜力激增。
于是,社区咖啡的概念诞生了:它们看起来不起眼,但都能培养出稳定的客群,出杯量不低。
于洲超的咖啡工作室就抓住了机遇。它坐落于老居民区,不显眼的招牌下,有独立的发展空间。很难找到比这家咖啡店更小的店了。9.8㎡、一个操作台、三两个餐位,一位咖啡师,提供30多种咖啡饮品。
它的菜单、外卖杯都被精心地 设 计过。对普通顾客,他们能提供3种传统拼配的咖啡豆,意式咖啡、拿铁、dirty、澳白都可以组合。而瞄准咖啡口感追求极致的精准顾客,店里还有5种单区域咖啡豆。在奶制品上,有豆奶、燕麦奶、常温奶和鲜牛乳。这家店身体力行地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兼顾顾客多种需求,这不逊色于任何一家同行。
客单价也很亲民:美式咖啡15元/杯,手冲咖啡秋日马卡龙33元/杯。
“没有空间,就要做更多。”于洲超说,除了价格亲民,他还注重产品优化,特别在外卖上下了功夫,上面有一些满减活动。在点评网站上,很多顾客给这家小店打了高分,关键词是“性价比高”,豆子和牛奶都让人满意。
如今,这家店的日出杯量已经稳定到了50到60杯,月销能达到1500杯+。对一家非商圈、只有9.8㎡的小店来说,这一成绩已经十分可观。
深巷里的咖啡也能“走出去”
在开店之初,36岁的于洲超就对这家店有清晰的定位:社区咖啡。在他眼中,社区咖啡有以下几个特点:位置在居民区、产品结构以精品咖啡为主、价格亲民。15元到20元的 价 格 定位,让一杯咖啡能成为爱好者们不太有压力的日常;外卖渠道则是社区咖啡存在的基础,以4.5公里为半径画圆,就是它的配送范围,虽然它在居民区里,但外卖却能覆盖很多目标消费者:医生护士、办公人群、培训机构工作人群。这也让“咖啡不怕巷子深”成为现实。
“门店没有自然流量的时候,外卖平台就是一种宣传手段。”于洲超承认,它的稳步经营得益于疫情后人们对线上消费的依赖,让深巷里的咖啡能“走出去”。
济南咖啡市场的迭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岛咖啡、两岸咖啡,随后一些凸显小资气息的独立咖啡馆运营,开一间咖啡馆成为城市女孩们告别钢筋水泥的梦想。彼时,咖啡是重装修、轻口味的。后来,一批批独立咖啡馆倒下,靠情怀维持的咖啡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之后,“头部品牌”星巴克、连锁品牌漫咖啡等商业咖啡的进驻,更收割了一大部分追求“第三空间”(相对于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而言)的顾客。再一次的咖啡“革命”是几年前,“小蓝杯”等互联网咖啡品牌发起烧钱大战,人们不再满足于三合一的袋装饮品,咖啡也不仅是提神的利器,而变成了一种消遣。这激发了不同层次人群更多元的咖啡需求,重口感、轻装饰的精品咖啡有了生存空间。
如今,济南咖啡市场有了新的“赛道”:叫胡同咖啡也好,叫社区咖啡也罢,这类新晋的咖啡馆除了兼顾年轻人的“打卡”体验外,精品手冲咖啡也越来越成为菜单上不可或缺的选项。
近日,天桥区一家“隐居”在公寓里的咖啡也成为社交软件上的上榜门店,这家在外人看来毫无区位优势的门店,却成为爱好者们“小而美”的打卡地。
于洲超也嗅到了一丝变化,他发现原来的咖啡店,都是80cm左右的高吧台,而如今则流行视觉感更佳的平吧台,这更利于咖啡师与顾客的交流,也能将整个咖啡的制作过程更透明地展现。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咖啡真的变了,它不再“端坐”着,而是成为一种日常的小确幸。
家里没“矿”也开得起咖啡馆了
对于有梦想的咖啡师来说,几平方米的社区咖啡店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开咖啡馆的一次“小成本试练”。投身咖啡事业近10年的于洲超,选择在疫情后将这个店面做起来,他想做个“样板间”,告诉身怀绝技的咖啡师们:家里没有“矿”,也开得起咖啡馆了。他把社区咖啡这种模式当成一种“投石问路”:先把品牌做起来,再去商圈找更多的流量。
那么做一家这样的咖啡店,要投入多少钱?于洲超算了一笔账:这家店的房租是每月850元,冰箱1000元、咖啡机2万元、磨豆机6000元、制冰机3000元、操作台5000元、器具2000元、装修2000元,外加进货物料,大约五六万元就能搞定。
尽管社区咖啡的生存是建立在咖啡需求上,而不是空间需求上,但于洲超也认为,适当的独立空间很重要。他个人并不太看好“店中店”模式,虽然是共享了空间和水电费,但有些“店中店”咖啡师没有独立的话语权,就不免丧失一些应有的特色,而独立门店始终是独立品牌最完美的呈现方式。他的建议是,如果要开“店中店”,那最好要有一个咖啡师独立的空间。
就像一个专门研究饮品的公众号上所说的,越来越多的咖啡馆老板,把开咖啡馆当做一次理性的商业策划,而不是怀抱着一个梦想,盲目入局。
社区咖啡适合在品牌初期过渡,也可以成为独立品牌的分店。可以把社区咖啡当作品牌过渡期的最佳选择,在积累了一定的顾客群后,走出社区,到自然流量更大的商圈寻找一家独立门店,那应该是更优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