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孙丰旭,32岁,二手杂货铺店主。孙丰旭衣着朴素,瘦长的脸庞上戴着一副细边眼镜。店里不忙的时候,孙丰旭除了清理货架上的灰尘,还要维修保养店里的货品,保证它们以最佳状态呈现在顾客面前。
早上8点钟,一辆产自上世纪90年代的红色“小木兰”驶停在街边门头房前,车上下来的是这家店铺的老板孙丰旭。拉开卷帘门,晨光直射进这间杂货铺,给陈旧的店面蒙上了一抹光晕。
与其他杂货铺不同的是,这家店里出售的皆为旧物,大到冰箱电视,小到书籍玩具,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圈子里的人们更习惯称呼孙丰旭为“小货郎”,很多蒙着灰的闲置物品遇到他往往会被赋予新生。
“破烂”里挖宝
孙丰旭家住莱芜区,今年32岁,毕业后曾经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却辞职创业且选择了旧物回收这一个行业。“干这个你图啥?能挣几个钱?”7年前,父母的反对并没有让孙丰旭改变想法。虽然没有出过国,但他听闻,在一些注重环保节约的国家,“二手店”“中古店”很常见,许多被闲置的物品在这里实现了资源再利用。然而反观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并没有这样一家店铺,他更加坚定了开店的想法。
开店之路并不顺利,开业半年内都没有顾客上门。孙丰旭不灰心,他办了一场“旧物巡展”,把自己手头积攒的有意义的旧物挨个小区摆摊展示了一圈,向大家宣传自己的业务范围,这才一下打开了市场。“特别是那些老旧小区的老年人,他们手中有很多有年头、有意思的东西。”每当有顾客带孙丰旭去家中,他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富矿”。“这个你不用了吗?它看上去还很好。”“这个修一修还可以用的。”每一次上门回收,对于孙丰旭来说就像挖宝一样。
渐渐地,孙丰旭学会了很多维修技术,电脑、自行车、钟表……在原主人手中差点被丢进垃圾桶的“废品”,经过清洁、维修、保养,焕然一新,并找到了新主人。在他的店里,有人拿着几样废旧小家电换走了一台旧电脑。
有故事的“非卖品”
孙丰旭专注于民俗生活类用品,不仅仅是因为这类物品流通性更强,而且很多物品背后都藏着有趣的故事。
在孙丰旭20平方米的店铺里,有故事的“宝贝”并不少见。马头挂钟、留声机、电话机、磁带、小人书……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二手物品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光彩,但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其中几件被孙丰旭定为“非卖品”。
“你肯定没见过这个。”孙丰旭从货架最顶层拿下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个花花绿绿、有些奇怪的“盆”。“这叫针线钵篮。”孙丰旭介绍,这个盆产自上世纪60年代,是一位老人用废旧纸壳、水和石灰手工粘成的盆,用来装针线、杂物等,虽然是用纸做成,但经久耐用。为了美观,老人还在盆表面粘上了一层花花绿绿的烟盒包装纸,特别有年代感。“这就是咱们老一辈变废为宝的智慧!”孙丰旭视这个盆为“镇店之宝”,他认为盆的故事就代表了这家店存在的意义:勤俭节约、变废为宝。
“你看这个马蹄灯,以前的人上夜校就提着这个。”“不光上夜校,那时候接新媳妇走夜路也提着这灯照明。”听见孙丰旭介绍,店里一位老顾客也搭起了话。“那时候得家庭条件好的才有这种灯呢。现在谁还使这个?”门外一位环卫工也来凑热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起劲,孙丰旭听得仔细,这是他工作中最富有乐趣的时刻。
勤俭节约传家宝
一台几十年前的马头挂钟,也是孙丰旭的“心头爱”,当初从一间储藏室里发现它时,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孙丰旭带回店里,撸起袖子迫不及待开始着手修理。先将表面的污垢擦拭干净,拆开钟表小心翼翼清理每一个细小的缝隙,再镐油保养,这台马头挂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孙丰旭盯着滴滴答答的表针感慨:“不得不说,咱们这些老国货的质量真是好!”
仔细观察这家杂货铺,从柜台到货架,从电脑到电话机,无一例外全是“二手货”,就连孙丰旭每天驾驶的那辆“小木兰”,也是他回收来自己维修好的。“就这小车,好几个人想买回去呢!”说起这,孙丰旭特别骄傲。
什么是浪费?在“小货郎”孙丰旭眼中,浪费不仅仅是丢弃,物品放在家里闲置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那物品的价值又如何定义?“除了金钱价值,我们更应该看重它的实用价值。”把一件闲置落灰的物品从它主人手中“解救”出来,再帮它找一个真正需要的主人,在孙丰旭看来,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虽然也有人对这间堆满旧物的杂货铺不屑一顾,但7年间它却吸引了一众老顾客。刚参加工作、手头不宽裕的年轻人,怀旧的中老年,还有很多生活节约的人都爱来这逛逛。在孙丰旭眼中,虽然生活条件在不断提高,但勤俭节约始终是传家宝:“小到一个家庭的致富,大到咱们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