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之子舒乙逝世,享年86岁 其生前多次来泉城,曾祝愿济南成为“又古老又年轻的大都市”

2021-04-22 12:31:1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吕冰

责任编辑:王诗怡

老舍之子舒乙逝世,享年86岁 其生前多次来泉城,曾祝愿济南成为“又古老又年轻的大都市”

  2015年6月12日,舒乙在市博物馆为泉城市民讲述“老舍的文学价值”。 新时报记者黄中明 摄(资料照片)

  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社会活动家、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21日14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年近半百时才拐向了文学创作

  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官网介绍,舒乙,满族,北京人,1935年8月16日生于青岛,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林业大学林产化学工艺系毕业,曾任研究实习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青年时期,舒乙是林业化工领域的技术专家,曾研究一门比较尖端而又偏门的技术,即利用木材的下脚料做酒精、酵母等。舒乙回忆说:“那时父亲去实验场地看我,当面没说,回来后就跟人吹牛:‘我们家桌椅板凳全让他劈了造酒了!’其实是工业用酒,被他说得好像是喝的酒了,呵呵,但他特别自豪!”

  1978年,舒乙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撰写散文、传记和文学研究论文为主。1984年,他调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历任副馆长、常务副馆长,2000年至2004年任馆长。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命运真的很有意思,当年舒乙是为了父亲,在他年近半百时拐向了文学,而这恰恰又违背了父亲当初的愿望,父亲并不希望儿子搞文学创作,他的愿望是儿子将来拉车,他说搞文学要有天才,但儿子没有。但舒乙一直在证明他有这个能力,这不仅在于他陆续出版了《散记老舍》《我的风筝》《小绿棍》《梦和泪》《我爱北京》《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现代文坛瑰宝》《亲情之歌》《我的第一眼》等著作,更在于他的名字越来越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座中国文学的圣殿连在一起。

       善于“套瓷”成全了现代文学馆

  在写作的同时,舒乙又用了20年时间全身心投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2000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落成,2002年对外开放,作为馆长的舒乙很快被选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副理事长,与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博物馆馆长等并列,全国共6人。舒乙当时觉得特奇怪,文学馆又小又年轻又专业,他怎么会被选上呢?后来他们跟舒乙解释,“你这个馆最有个性,最有特点。”

  步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无论是中轴对称的庭院组合,江南园林建筑的造园手法与彩灯、暗流、椭圆形社交广场等西式文化融合而成的总体布局,还是13位文学大师的雕像、巴金手印门把、彩色玻璃镶嵌壁画、作家签名瓷器等特色细节,都让人啧啧称奇。而这些都是舒乙一样样琢磨出来的,并非交与设计师简单了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博物馆就是一些资料、物品的陈列,舒乙却大胆摒弃常规。他向那些文学大家们要他们的著作、他们全部的藏书,当作家们欣然同意后,舒乙还会“得寸进尺”,要他们的桌子、文房四宝等。他对他们说:“如果您同意过世后把所有的藏书都给我,把您那些小玩意儿都给我,我专门给您搭一个玻璃屋,我把您的书房克隆在博物馆里。”由于长期的情感联络,包括舒乙笑称的“套瓷”,很多大作家都特别喜欢舒乙,把他当儿子看待,几乎要什么给什么,甚至丁玲等几位作家的床都被舒乙扛回了文学馆。舒乙也的确实现了诺言,给那些文学大师们建了一个个最独特的“家”。

       曾希望本报促成老舍故居开放

  舒乙与其父亲老舍,都与济南有着不解之缘。

  20世纪30年代,老舍曾两次应齐鲁大学之邀到济南执教,第一次为1930年7月-1934年6月,就任文学院教授和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1934年8月后到在青岛办学的国立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5日又回到济南再次执教于齐鲁大学,并居住了3个多月。1931年夏,老舍返回北平并与胡絜青完婚。之后,老舍偕夫人回到济南。他们在南新街租了一所小房子,当时门牌号是54号。他们在这里住了3年,其间胡絜青生下了大女儿舒济。就在这个普通的小院里,老舍写出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优秀短篇小说《月牙儿》《黑白李》和《断魂枪》等,同时还写出了一批诸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等咏赞济南的散文佳作。

  济南时报也与老舍先生一家有着一定的渊源。1997年济南时报就曾举办过全国性的“老舍先生创作生涯展”和“老舍作品研讨会”,1998年时报又独家呼吁保护老舍先生济南故居,最终促成了老舍济南故居被挂牌为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0月,在舜耕会堂举行的中国(济南)生态园林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上,时报记者采访过舒乙,当时他曾建言“济南的建设要做到外城是高楼大厦、内城是泉水和小桥流水”,还欣然提笔为本报写下“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我愿它能继承历史优秀传统,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成为有地域性、有民族性、有个性的又古老又年轻的大都市”。

  上世纪30年代,大明湖在老舍先生的眼中,“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2011年,舒乙应邀来济考察春节民俗文化节时,重游了大明湖,乘画舫、登超然楼……新大明湖如诗如画的姿采让75岁的舒乙由衷地赞叹称,“今日大明湖,又大,又明,又湖。”临分别时,舒乙告诉时报记者:“市长告诉我,很快要把济南老舍故居收回来,把它办成真正的老舍故居纪念馆,希望济南时报一如既往,尽快把这件事情促成,因为老舍先生在那个宅子里写过太多的作品啊!”(吕冰整理)

作者:吕冰

责任编辑:王诗怡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