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弟在观看一张1945年的山东军区参谋学校毕业证书。
4月23日,抗战时期山东省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黎玉之子、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黎小弟来到莱芜区苗山镇常庄新村,开启了一场难忘的“寻根”之旅。他先后参观了常文老区抗战史料征集中心、《莱东抗战》杂志社以及山东舒同书画研究院常文老区艺术活动中心,不禁感慨:“常文抗战,威震敌胆!”。
聆听一段段红色故事,“金戈铁马卫中华义勇千秋,碧血丹心战倭寇精忠万代”的经典故事将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一桩骇人听闻的惨案
莱东,指的是莱芜东部山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片红色的沃土,因地处鲁中腹地,还被称作“鲁中小延安”。在崮顶山,有三幅抗日烈士碑的拓片;在常庄花墙子古建区域,有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后方司令部的旧址。
1938年9月,张经武、黎玉率中央干部工作团160多名干部从延安去沂水时,数十名干部留在莱东地区,开辟了常文(常庄、南文字)抗日根据地。常文抗日根据地建立后,1940年1月,由于南峪村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一厂由淄川迁至南峪村。
兵工厂迅猛发展,成了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元旦拂晓,日伪军兵分多路合击南峪村,试图捣毁八路军兵工厂,敌人把全村的人都围在了村东河滩上,逼问兵工厂的武器藏在哪里?谁是共产党员?但没有一个人回答……日寇的这次扫荡,共杀害村民11人,捕走120多名青壮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峪惨案”。
现在,坐落于苗山镇南峪村卧牛山脚下的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默默诉说着当年莱东抗日烽火故事。
一份留下“念想”的杂志
2019年1月1日,苗山镇常庄村委会办公室气氛热烈,该村创办的杂志《莱东抗战》面世并举行座谈会。
这份杂志每季度一期,出版宗旨是弘扬抗战老区的红色文化,挖掘老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老区的革命精神风貌。内容包括革命回忆录、人物春秋、历史事件、红色故事连载等。
为了探寻常文地区的烈士足迹,《莱东抗战》杂志编委几个人走遍常庄周边30多个村庄,与烈士后代促膝座谈,翻遍了《莱芜市志》《莱芜市文物志》《中共莱芜地方史》,搜集到上百个革命故事。
杂志主编、“山东省全民学习之星”张新说:“红色文化是常文的根,是常文的魂,是常文的自信。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后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一块传承红色基因的沃土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自2019年初,张建华等一批文化志愿者持续深入挖掘常文地区红色历史。多年以来,他们组织包括淄博地区在内的文史研究者和文化志愿者,走遍了莱东地区的山山水水,采访了很多参与抗战的革命老人和他们的后人,对鲁中地区的红色文化进行了挖掘、梳理并形成系列。
在热烈的红色文化抢救挖掘氛围中,已经85岁的中国民间文学会员、“莱芜蒲松龄”张章先生近几年先后完成十几万字的《原山觅珍——来自摩云山的民俗报告》和57万字的《摩云山民兵传奇》。
2019年8月,山东舒同书画研究院常文老区艺术活动中心和莱芜区书协苗山镇活动中心挂牌成立并正式运营。2020年6月,莱芜区苗山镇美术活动中心、苗山镇书画培训基地挂牌,努力让常文地区成为一块传承红色记忆的沃土。
进入新时代,莱芜区发展按下“快进键”,在搞好经济、推进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问题必须用精神的办法来解决”,让远行的人不忘来路。
莱芜区从文化入手,以“逆城镇化”思维,以现代生活品质、村风民俗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去年7月,莱芜区成为山东省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借此契机,莱芜以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中心、所、站),构建起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身体育整体平台,让文明实践、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莱芜区委书记朱云生说,找到了初心,就看到了方向;守住了家底,就拥有了力量。立足红色沃土,涵养价值信仰,借力文化振兴“一泓活水”,汇聚政府、企业、群众、传媒、科技多种力量,让群众在生活上好起来、精神上富起来、思想上立起来、路子上活起来,幸福就自然来到身边。
(本报记者张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