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 | 非遗传承人用剪纸讲述党史故事——巧手剪出党旗红

2021-05-06 07:21:2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邵明红

责任编辑:鞠月芹

  人物速写

  赵英,50岁,“泰山剪纸”传承人。一身中式长衫、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这是赵英最常见的形象。她手持一把剪刀,手指在红纸间灵活地游走,剪出了一道道漂亮的弧线。

  在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的一所小院内,古朴的墙面爬满藤蔓,玻璃窗上的窗花精致特别,在绿叶的掩映下红得格外鲜艳。推开木门,一幅幅党史题材的剪纸作品整齐罗列,这是“泰山剪纸”传承人赵英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创作的。

融媒·画像

党史题材作品之一

  姥爷、地下党和小窗花

  赵英今年50岁,泰安人,2018年来到济南成立剪纸工作室。提到这些党史题材作品,赵英讲起了创作初衷。

  赵英的祖辈在100多年前做“扎彩”生意,1920年到1940年期间,她的姥姥和姥爷在当时的泰安东郊开着数家“赁轿铺”,类似现在的婚庆公司。也就是说,赵英家的剪纸手艺从100多年前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家庭成员几乎人人都会剪纸、扎彩。

  在赵英的童年记忆中,经常听祖辈们讲述家族的红色基因。1937年起,赵英的姥爷张继良借着当乡长的便利,长期为地下党传送情报、掩护伤员,那时家里的“赁轿铺”成了接头地,而暗号则是姥爷贴在窗户上的一朵特别的小窗花。“听姥姥讲,那时窗户上贴着很多大大小小的窗花,至于哪一朵是暗号,只有姥爷和接头人知道。”赵英回忆。

  1942年,由于被叛徒出卖,赵英的姥爷被日本人抓走,在酷刑逼供下也没有出卖共产党员,后来受尽日军折磨直至牺牲。“听上去像电视剧一样,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虽然没有见过姥爷,但姥爷的故事却一直影响着赵英,故事里的那朵小窗花也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她。

融媒·画像

赵英用20分钟剪了一幅《五福抱寿》。

  家传技艺走向全国舞台

  姥爷去世后,家里的生意也没落了,赵英的母亲和大姨都没有再拾起这门手艺,但赵英却在童年时期从姥姥那学会了。“那时候姥姥为了哄我,今天剪个小鸟,明天剪个兔子,时间长了我也学会了。”成年后的赵英做过会计和幼师,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重新拾起剪纸并参加了文博会,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997年,赵英放弃幼师的工作,专心从事剪纸创作。她对比南北两地剪纸技艺的不同,尝试过刀刻等多样化的手法,但后来才发现,只有姥姥教的剪刀方法最为生动传神,她的梦想就是将姥姥的手艺传承下去。在赵英的剪刀下,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一对胖乎乎的小绒鸡,所有动物都透着孩童一般的灵气,就连绒毛也剪得细腻如丝。

  2018年,赵英选择来济南发展,她认为泰山剪纸应该站到更高的平台,不仅要面向全省,更要面向全国。在百花洲,赵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今年初又在长清区马套村成立了现在的工作室。“我看中的是这里的宁静,因为创作需要更安静的环境。”赵英认为,剪纸不再只是装饰空间的艺术品,也应该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载体,她希望通过创作将姥爷那一辈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采访当天,赵英现场剪了一幅《五福抱寿》。一把小巧的剪刀已经伴随她24年,尖角都被磨圆,在赵英手中灵巧地游走着,将鲜艳的红纸剪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短短20分钟,作品诞生了。在花团和动物的簇拥下,中间一颗象征着共产党的红星格外夺目耀眼。

融媒·画像

“打毛”是考验剪纸水平的一种技法。

  “剪”出更多红色故事

  手艺人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部分,而传承非遗就是赵英的梦想,她认为只有创作出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成就有价值的作品。从去年起,赵英开始着手策划一组庆祝建党100周年题材的作品,已陆陆续续完成了多幅。其中,有大尺寸作品《秋收起义》《九一八事变》《翻身农民当主人》《国泰民安》等等,摆放在工作室的陈列室内,供来往的游客免费参观。

  作品中很多都是大尺寸的,一把小小的剪刀如何完成?为了保证成品的平整,赵英把床改造成了工作台,她则每晚都睡在地上的床垫上。构图布局、人物刻画,每一幅作品都经过反复的设计和修改。她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别传神,往往一眼就能识别。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赵英还策划了一组特别的作品,那就是以姥爷张继良生平故事创作的43幅剪纸作品,现在已经完成了两幅,她计划在今年7月1日前全部完成。为此,赵英还为姥爷撰写了一篇9000字的人物传记《我的外公张继良》,她希望把姥爷的故事讲出去,让这些红色历史影响更多的人。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邵明红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