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代表中有一位年纪最轻、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一生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山东济南等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年轻人,用一腔热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宁死不屈的伟大品格,擎起了一面不坠的旗帜。
邓恩铭,1901年1月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1917年10月,在山东亲戚的资助下,他在济南考入省立第一中学,从那时开始阅读《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思想有了较大飞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邓恩铭在济南学生运动中的表现尤为出色,其爱国情怀与组织能力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
求学期间,邓恩铭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齐鲁书社是他常去的地方。在这里,邓恩铭阅读了大量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还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伙伴,王尽美即是其中之一。这群年轻人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成长起来。为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广泛吸收革命青年,邓恩铭等人在1920年11月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邓恩铭被推荐作为济南代表与会,成为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小、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
邓恩铭对革命的态度是坚持到底、义无反顾的。1925年5月和11月,邓恩铭两次被捕入狱,虽在组织和家人的营救下出狱,但艰苦的环境和常年的奔波让他患上肺结核病和颈部淋巴结核病。即便身患重病,即便家人一再反对,只要身体稍有好转,邓恩铭便又投身到党的工作中去。
1929年1月7日晚,邓恩铭从淄博矿区赶到济南,来到商埠纬一路的一条胡同,同负责党的秘密联络工作的余修同志碰头,并告知对方有叛徒叛变投敌,必须马上转移。余修希望邓恩铭和自己一同转移,但被邓恩铭回绝了。为保护和安置济南一大批革命力量,在他人安危和个人生死面前,邓恩铭选择了前者。同年1月9日,他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起初,邓恩铭虽经多次残酷审讯,但并未暴露自己的身份。在狱中,他主动担负起领导斗争的艰苦重任,组织成立狱中党支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狱中斗争,前后组织两次越狱。第二次越狱时,在邓恩铭的指挥下,难友们同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冲上大街分头疏散。由于邓恩铭受刑过重,身体虚弱、行动困难,他被敌人捕回打入死牢。1931年8月,国民党反动当局以“意图颠覆国民政府”的罪名,判处邓恩铭死刑。殉难前,邓恩铭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了题为《诀别》的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邓恩铭怀抱救民于水火的伟大理想,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009年9月10日,邓恩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本报记者肖明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