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区共安排重点项目196个,总投资52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5亿元。其中,有30个项目列入济南市重点,目前已开工26个,开工率87%。”3月18日,历城区委书记吕涛在济南市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分会场,代表全市各区县作表态发言时说道。
今年以来,历城区对标全市建设“五个中心”远景目标、“新十字”发展方针和打造“五个济南”工作思路,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先锋历城为引领,以平安历城为保障,全面打造科创历城、智造历城、文化历城、品质历城,为全市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双循环战略枢纽发挥重要作用,为济南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作出历城贡献。
服从服务黄河战略 历城崛起沿黄经济隆起带
从空中俯瞰历城,沿着黄河一条条经济隆起带正在崛起,一幅壮丽画面正在拉开。
作为全市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历城区,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黄河南岸60平方公里区域,全域打造沿黄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
着力推动“知本黄河”建设,按照“知本化、实体化、国际化”的方向定位,规划一批赋能山东黄河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产业项目,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投融资一体化解决方案,以“知本黄河”引领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
以“动力黄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资金“动力”。组建100亿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投资母基金,推行投贷联动模式,带动千亿项目投资规模,重点投向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领域及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产业、资本协同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态黄河”建设。打造5A级国家黄河体育主题公园,申报以智能体育产业为特色的国家体育经济发展试验区。
厚积薄发 科创引领区域经济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统筹搭建创新平台,加快完善创投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历城区聚焦“科创历城”建设,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科技研发、创新转化和配套服务龙头项目,提升“东强”科创实力。发挥中科院空天信息齐鲁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平台战略支点作用。以“大学所需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全方位提供者”为自身定位,着力提供师生生活配套服务、师生创新创业生态服务、学校学科发展需求服务、校区城市环境服务,构建校地合作新模式。重点围绕洪楼片区,实施大规模城市更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聚集100家科研机构、100家图书馆、多家音乐厅艺术厅、300个共享会议室,打造济南“最有营养”的科学家会客厅,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洪楼科学城”。
向产业要发展 现代产业新体系初露峥嵘
项目为王。项目是发展的支撑,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抓产业。在历城,现代化新体系已初露峥嵘。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链长制”,提升“东强”产业能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聚焦“智造历城”建设,历城区深入实施“千企千亿”计划,围绕芯片、短视频、大宗贸易交易中心、物流结算中心等“零突破”行业,重点谋划100个调结构项目。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自贸试验区为主阵地,把全区范围作为自贸区协同发展区域,整合维尔康口岸、中欧班列、董家铁路货运枢纽、小清河码头等资源要素,积极引入中日韩经济研究院、跨境电商协会落户,加快建设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供应链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拉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节点。
厚植文化底蕴、塑造对外IP 构筑区域文化新高地
聚焦“文化历城”建设,厚植文化底蕴、彰显历城风采、讲好历城故事,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塑造对外IP形象,策划闵子骞文化节,推进大辛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与山东大学、省柳子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丰富文化资源数据库,绘制完整历城文化图谱。
推动融创文旅城开门纳客,建设智慧文旅云平台、胶济1904环联火车夜市等项目,打造济南旅游新地标。加快德云文化广场建设,建立更多曲艺特色剧场、非遗传习基地,举办曲艺周活动,再现“曲山艺海”风采。加快建设万悦荷花汤泉、一部手机游山东等重点文旅项目,着力提升特色街、夜经济,推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人城业”和谐统一 以“美学”思想打造高水平历城
全面落实“南美”“中优”战略,以“美学”思想营造城市氛围、彰显城市文化,实现“人城业”和谐统一。
聚焦“品质历城”建设,历城区加快推进滩九路、电厂北路、济钢新村中路、蟠龙路等40条市政道路建设,整治提升1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和42公里农村公路。全力推进洪北社区、辰宇花园等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40万平方米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稳步推进加装电梯工作。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建成启用彩石高中,新建16所中小学、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新建3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0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公共租赁住房7100套,启动建设4个保障房项目。
改善生态环境,补齐民生短板,在交通、教育、医疗、康养等领域提供优质服务,打造高品质生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