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文明城市的核心指标之一。在《2020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投资评估报告》发布会上,济南荣获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项,代表着全市营商环境优化跑出了“加速度”。今年4月21日,《济南市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提出打造“24小时不打烊”在线政务服务、建立自然人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模型等一系列目标……
那么,营商环境的优化效果究竟怎样?显然,企业家群体对此感知更敏锐、体验更真切,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此,本期“理响泉城”论坛特别邀请三位长期深耕济南市场的客籍企业家,共话他们眼中的济南营商环境优化路径,并以“新济南人”身份提出对于营商环境这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期待。
本期特邀嘉宾:
季瑞彩:山东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原籍浙江温州 在济时间28年)
陈健:济南国际创新产业园负责人(原籍广东深圳 在济时间8年)
林孝华:济南市温州商会副会长(原籍浙江温州 在济时间13年)
优质营商环境是城市的“防火墙”
理响泉城:作为在济南打拼了这么多年的企业家,您觉得济南市近年来营商环境最大的改变体现在哪里?
季瑞彩:我认为,营商环境做得好不好,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这个地区的“防火墙”做得好不好。我来济南已经20多年了,对于济南营商环境的改变,确实有很多深刻的体会。我在商会从事维权工作。从实际接手的案例来说,近几年的投诉明显减少了,这就从侧面有力说明了济南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营商环境至关重要,这事关投资的信心。2019年,我们商场曾经面临拆迁事项,曾经有一个合作单位,想把原本属于我们的拆迁款占为己有,并在提供支付租金发票等环节设置障碍,导致我方支付租金被延缓,然后对方以此来非法侵占我们的市场。当时辖区所在地的天桥区委政法委、天桥区公安局了解情况后,果断采取措施,及时通过法律渠道化解了矛盾。天桥区法院还依法驳回了对方的二次诉讼,这充分体现了辖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力度和法治思维。
理响泉城:营商环境既是城市的品牌,也是城市的内涵。您认为好的营商环境,应该体现出哪些内涵?
林孝华: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我是2008年来到济南工作的,如果把原来的营商环境跟2020年的营商环境对比,可以肯定地说:济南取得的进步是空前的。对于营商环境优化的体会,我个人感觉应该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硬件。近几年,济南在城市建设方面加大了探索和实践,如打造中央商务区、推出新十字方针、陆续开通轨交线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城市硬件吸附力的指标。正是这些硬件条件的提升,让济南整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得到了更强力的支撑。
其次是软件。近两年,全国各地都在“一次办好”上下功夫,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一次办好”虽然解决了过去要跑很多趟的手续办理问题,却忽略了一些具体的后续事项。企业需要的是可持续性服务链条,需要全生命周期服务链,这也是目前济南市正在努力打造的服务模式,比如人才政策的跟进。2020年,济南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第8、全省第1,重才敬才的风气更加浓厚,相信这定然会反映到营商环境的软件打造上来。
第三是业务协同。这一点其实就是政府对企业的协助。前期,山东省曾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对企业进行帮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在这一方面,政府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进行特定帮扶,对一些小规模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有发展潜力企业进行量身定制的扶持。
第四是金融环境。我来自浙江温州,温州的民间金融资本是非常灵活的,从而会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济南的民间金融资本其实也是丰富且灵活的,希望政府进一步升级政策优惠和管控,让宝贵的金融资源真正能够用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上来,繁荣市场,做强企业。
第五是大数据配套。现在,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的企业不清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而且,地方政府也不完全了解哪些企业在技术、规模和产业链条上符合招商需求,招商效果不甚理想。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必要的客观指标数据去评判地方的营商环境,地方政府也不完全清楚哪些企业有发展实力,哪些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目前,在南方很多城市,营商环境是用大数据来说话的,而且更多是用大数据去协调。近几年,济南大数据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好,所以政府可以更好地借助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政府和企业要形成互动型友好生态
理响泉城:谈营商环境建设,不可避免会提到打造亲清型政商关系。在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更新态势下,如何构建对等的、高效的亲清型政商关系?
陈健: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将“亲清型政商关系”理解透彻。其实,政府与企业的互动需要常态化,只有多到企业走访、关心企业,才能掌握企业诉求。我们工业园的业务,就是在和政府合作的基础上打造的创新产业。因为这种业务性质,我们的团队和政府机关对口单位的合作非常紧密,合作模式很好。对于构建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是构建人情关系,而是构建业务关系、流程往来。打造一个相对统一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通畅的平台,不受具体人员变动的影响、不受工作人员情绪的影响,实现办公的专业化和平台化,真正实现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现在很多地方推出的改革举措中,就有“赋予最专业的人最高效的审批权”的内容,通过遴选一批最懂一线审批业务的专业干部,打破行政职级,授予岗位相应的审批权,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做能够尽量减少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第二,政商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纽带是“智力服务”,也就是人才储备和人才供给。济南未来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正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人才的竞争。在全国人才大战的大环境下,人才吸纳和竞争日趋激烈。有时候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往往会盯着所谓的头部资源,会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将其吸引过来,但当这些头部资源来到以后,他们未来的发展会遇到一个巨大瓶颈,就是人才的供给。以我们产业园来说,我们经常会开企业家座谈会,企业家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即缺乏有进取心的人才、有创意想法的人才以及缺乏好的合作团队等。所以,营商环境的改善,除了硬件环境以外,仅仅改变服务窗口的态度,做到和颜悦色、积极配合,其实还远远不够。企业更看重的是地方未来经济发展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大的后续支撑,其中人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如何通过政策制定、措施实施,从而帮助企业有效缓解和解决人才后续支持问题,才是企业最关心的本质的、核心的问题。目前,济南的GDP已经过万亿。济南在做大规模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优厚的人才政策,把各项产业做成全链模式,做成高端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济南打造成与国际相结合的城市。
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就是走出中国被西方发达国家“卡脖子”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才填充,而人才现状则决定了整个城市定位,城市的定位则决定了营商环境的底色。
理响泉城:营商环境的打造,离不开一个规模巨大、思路超前的企业家群体在场,而营商环境的优化,反过来则会促使企业家群体的集聚和成长。您认为企业家群体和营商环境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季瑞彩:企业家和城市二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就是说,一个地区,只要营商环境好了,就能吸引很多企业家到来,吸引很多企业入驻。还有一句话叫做“凤凰归巢,百鸟来投”,意思就是先入驻的企业得到了好的政策待遇,通过口碑相传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企业入驻这个城市,从而促进城市营商环境的整体进步,形成企业家对于城市的反哺。
其实,企业家之间的口口相传,有时比政府的宣传还要管用,会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的效果。所以,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往往会关系到后面的招商引资。培养企业家群体,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确保规则公平、稳定预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企业家对发展前景、社会大势有足够的信心。在这其中,更重要的一个是法治环境。在法治公平的情况下,市场发育才能健全,我们的“梧桐树”才能枝干强壮,枝繁叶茂。一名企业家,到了一个地方考察,评估营商环境优劣,不仅要看税费高低,劳动力、水电和物流等硬成本,还要考量跟政府打交道的成本及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时候,企业对于透明、公正法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于一般性资源需求。一句话,法治化的环境最能聚财聚人。只有企业家相信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依法得到保护,他们才会有稳定的预期,愿意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达成一个与城市“共梦”的社会目标。
理响泉城:在激烈的城市竞争环境中,打造营商环境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方面,济南先后推出了许多力度超前的举措。要想打造国内营商环境最优越城市之一,您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林孝华:我个人认为,政府在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应该做指导型政府。顾名思义,指导就不能搞强制性措施,而是通过指引,与社会和市场进行协商协调,制定明确目标,做好总体规划、进行过程管控、实施总体推进、严格过程监督,同时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服务,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城市发展得更好。其次,要做学习型政府,多学习,多沟通,多走出去看看。在这一点上,近几年来济南市的学习意识就非常强烈,看到国内其他城市的亮点,就要及时吸收消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己的特色,找准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方向,做好点对点的服务,从而让城市更有活力。
总体而言,政府和企业之间,一定要形成一个互动型友好生态。企业的生命力,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气质,这就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们作为外来企业家入驻济南,也将长期在济南生活,当然希望济南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更有活力。现在,济南在深水区改革方面,不断“啃硬骨头”,做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新尝试,包括政企合作,国企和民企混改等,对于我们这样的“新济南人”,特别渴望看到济南的更多变化,可以让我们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提高企业的活跃度。
合理划分政企边界 避免过度服务
理响泉城:目前,很多地方都在追求更多的项目落地,同时带来资金和效益的转化。那么,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设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陈健:我个人认为,首先是让企业家精神的土壤层厚实起来。企业家和企业经营者,尤其企业的创始人,其实是很难单纯通过培训、教育,进行批量生产的。即便如此,我觉得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为更多企业家提供能力提升和开阔视野的平台,定然是一个必选动作。其次,我觉得可以更多地搭建商会、协会、学会沟通交流平台,为济南企业家与外部企业家群体提供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形成跨区域的合作。第三,除了从外部不断引进优质的、新型的企业资源之外,政府还需要把更多精力倾注到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上。也许,有些企业现在看上去不是很大很强,甚至短时间内没有太大影响力,但是它符合未来整个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政府可以加大对这类企业的关注,进行专项扶持培养。第四,应该有合理、科学的金融政策规划。现在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监管政策出台了不少,其中大部分扶持资金流入大型扶持企业,真正能到民营企业手里的寥寥,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需要在金融政策上做更多的倾斜,尤其对于一些成长型、有巨大发展潜力、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中小型企业,一定要进行细致甄别,给予力所能及的政府服务和资金扶持。
理响泉城:服务型政府,被称为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标志。那么,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需求之下,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延伸空间在哪里?
陈健:首先是城市产业要有清晰的布局方向。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定位清晰。比如刚刚提到的中国制造,跟30年前的制造业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过去提到工厂,就会联想到机器轰鸣,而现在的制造业,则包含芯片制造、高精尖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所以,一个城市谈产业布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其次,政府和企业要合理划分边界。我个人认为,政府最好的管理运营方式其实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对企业来说,并不需要政府的过度管理和过度服务。以我们产业园为例,目前做得还不错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我们把一些基础的诉求,基础的工作作了总体规划。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创新设计产业的生态社区,既然是生态,就要从整体来看,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个体。所以,打造营商环境,应该是给企业提供一片“沃土”,让所有人,所有企业到了这个环境当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自然地去发展和成长。(济南日报 记者:肖明君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