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50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济南以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绩,向世界环境日献礼。
数据表明,一季度我市良好以上天数比例为64.4%,比2020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国控断面100%达标,好III类水体比例达到90%,国控断面水质指数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试核算均为100%。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7月1日起,全市老旧柴油货车提前报废将不再享受补贴。为切实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我市自2018年以来,开展了两轮次老旧柴油车提前报废更新资金补贴政策。截至5月31日,全市累计报废老旧柴油车4.29万辆,累计兑付补贴资金6.03亿元。
推动老旧柴油车提前报废是全市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提升行动的部署之一。今年,全市上下持续推进污染物协同治理。推进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组织开展了工业炉窑、料场堆场、涉VOCs企业、燃气锅炉改造等多个领域的深度治理,全面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协调推进施工工地、土方工程和道路等各类扬尘源的有效管控,继续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强化秸秆禁烧和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属地监管责任。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和出入场信息报备管理制度,严查冒黑烟、违反禁用区规定等行为,商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持续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
在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上,坚持分类施策。年初印发《2021年济南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手册》,明确各区县重点任务、工作时限,同时以黄河流域8个区县为重点,先后3次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大排查,通过区县交叉检查、暗拍暗访、突击抽查等方式,发现问题逐一现场移交、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同时,完善河道定期巡查及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现解决河道垃圾、污水溢流、直排等环境污染问题;协调推动污水处理能力提质增效;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加强监管,摸排潜在风险源,严厉打击违法排污,持续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协调推动城市面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上,不断完善机制。加强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日常管理,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应用;有序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村农业污染治理。
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机遇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落地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意在建设大气监测、核查、预测、技术服务等示范项目,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济南成为全国第一个与中科院签约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事业的城市。
在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济南步履不停。加快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开展碳中和路径研究。编制《济南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谋划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加快推动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实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加快编制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力诺集团低碳工业园区、银丰山庄低碳社区、石崮寨低碳景区和济南回民中学低碳校园4个不同类型的全市首批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并建立试点指标体系,力求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日前,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济南智慧环保平台在全国70余个数字生态类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应用案例。
这个平台牛就牛在建立起“空天地一体”立体化精细化环境监管模式。在整合全市174个国标监测点基础上,拓展建立1740个空气质量微站和2000余个工地扬尘微站、全国首创370个出租车走航微站,实现地面监测全覆盖。推进大气颗粒物量子雷达扫描测量、环境空气无人机立体监测,开展PM2.5卫星遥感反演分析,掌握大气污染空间分布规律。
今年以来,济南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注重发挥科技支撑和成果运用,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提供服务。强化排污许可管理,强化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加大排污许可执法监管力度,督促企业落实“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主体责任,坚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深化监测网络建设,强化区域监控能力。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机构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设。加强环评常态化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环评领域弄虚作假行为;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大力开展非现场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性。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紧紧抓住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作为、快干实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低碳美丽泉城,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明珠,以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注入强大动力。 (济南日报 记者:冯瑜 摄影:吕传泉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