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姐》《东方红》到《沂蒙山》《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戏剧:穿越时空 永葆青春

2021-06-22 12:06:1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从《江姐》《东方红》到《沂蒙山》《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戏剧:穿越时空 永葆青春

  歌剧《白毛女》

  □本报记者 陈炜敏

  核心阅读:

  “诗言志,歌咏言”。文艺担当了重要角色,“红色戏剧”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面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我们的舞台艺术家们用多种形式记录下中华民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无论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歌剧《江姐》、京剧《红云岗》,还是新登上舞台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沂蒙山》,一部部红色戏剧、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直感召着我们牢记初心、砥砺前行!

  红色戏剧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将会青春永驻、代代传唱。

  红色经典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由济南市吕剧院创排的现代吕剧《江姐》5月底举行了首演。吕剧《江姐》移植自著名剧作家阎肃的同名歌剧,该歌剧于1964年搬上舞台后,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在随后的岁月里,被改编成话剧、川剧、越剧、音乐剧、评剧、京剧等不同艺术形式,显示了这部红色经典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和《江姐》同样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以及之前的歌剧《白毛女》,作为传播弘扬和发展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从《江姐》《东方红》到《沂蒙山》《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戏剧:穿越时空 永葆青春

  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以群众新秧歌运动和民间舞蹈为基础,讲述的是穷佃户杨白劳和女儿喜儿的悲惨故事,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1945年,《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连续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1964年9月26日,《红色娘子军》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正式首演。该剧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芭蕾中的主角,第一次由“白天鹅”变成了女战士,芭蕾舞演员第一次在舞蹈中举起刀枪,表现得英姿飒爽,在西方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足尖舞就这样被大胆地颠覆了。剧中的“足尖弓箭步”、“托掌背刀”等典型动作,融入了中国戏曲的亮相、圆场、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以及黎族民间舞蹈中的双刀舞等语汇。这些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舞、民间舞的元素,与曼妙的芭蕾舞姿交相呼应、完美融合,使充满力量感与正义感的革命军人形象在芭蕾舞台上立了起来。

  这一年举行首演的还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东方红》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和指导下,集中了全国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各方面著名艺术家的智慧集体创作完成的。该作品以史诗般的宏伟风格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生动形象地概括和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

  山东省这一时期知名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有京剧《红云岗》和《奇袭白虎团》。《红云岗》以人们耳熟能详的沂蒙红嫂的光辉事迹为素材,讲述了沂蒙山英嫂用乳汁救解放军伤员的感人故事,其中“为亲人细熬鸡汤”等唱段传唱广泛。《奇袭白虎团》是以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歼灭韩李伪军白虎团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武戏,这也是京剧舞台上为数不多的以武戏居多的艺术作品。

  这些红色戏剧作品,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同样受到现代观众的喜爱,生命力旺盛。

  在主题思想及表现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的这些红色戏剧,很多方面都在我国的戏剧创作中起到“开先河”的作用。

  《白毛女》是我国的第一部民族新歌剧,在艺术上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为我国歌剧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红霞》均获得了成功,新时期以来又有《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民族歌剧问世。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的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50多年来,《红色娘子军》累计演出达4000余场,受邀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艺术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国外一些著名芭蕾舞团也曾经演出过此剧,这在中国的红色戏剧中是不多见的。

  《东方红》开创了一种以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新道路。此后,我国文艺工作者相继创作和排演了一大批表现形式与之相似的现代题材的大型歌舞节目。

  新时期以来,更多更新的红色戏剧作品不断出现。从话剧《决战淮海》、舞剧《红梅赞》、吕剧《苦菜花》、歌剧《党的女儿》,再到近几年的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歌剧《沂蒙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每一时期都有红色戏剧经典出现。这些剧作不但反映了不同革命时期的战斗生活,而且在主题思想及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从《江姐》《东方红》到《沂蒙山》《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戏剧:穿越时空 永葆青春

  民族歌剧《沂蒙山》

  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根据沂蒙山根据地抗战历史创作,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该剧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吸纳到歌剧唱段之中。同时,该剧还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用鲜明的地域音乐形象,艺术地展现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

从《江姐》《东方红》到《沂蒙山》《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戏剧:穿越时空 永葆青春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红色经典电影,同名舞剧的故事从电影而来,讲述了革命者在上海潜伏12年的刀尖生涯。高度凝练的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

  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让红色戏剧代代传唱

  这些用心、用情创作出来的红色经典,承载着几代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每一次重温、每一次再创作都是最好的纪念。我们的革命英雄,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形象,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活在舞台上。

  红色经典经久流传的魅力,在于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赞》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先后写了八个不同版本,最后一稿改了二十多遍。《沂蒙山》从创作到推出,历时整整两年,其间先后十余次深入革命老区采风采访,故事创意和剧本经过10余次座谈研讨、9次重大修改,音乐创作苦心孤诣8个月。话剧《从湘江到遵义》主创团队先后研读数十部历史资料和文艺作品,编剧、导演一行数人沿红军长征从湘江到遵义的路线进行深入采访,行程2000多公里,采访相关人员100多人次。

  红色戏剧代代有经典,还在于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以当代戏剧的方法进行“现在进行时”式的表达。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是我国首部政论体话剧,艺术再现了毛泽东在西柏坡、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场景中,以他伟人的胸怀、诗人的性格、学者的渊博对中国之命运所作出的深邃思考和遐想。剧中跨越时空、纵横历史,杨开慧、蒋介石、列宁、斯大林、甚至李自成等人一一登台,与毛泽东直接对话,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歌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其音乐旋律优美,《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等唱段脍炙人口。《江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江姐的扮演者也历经数代,“江姐”精神代代传唱。

  这是红色经典之所以常演不衰且历久弥新的最重要原因。“江姐”“李铁梅”“党的女儿玉梅”等革命者,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在当下显示出了不平凡的魅力。红色戏剧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而获得对历史的沉思和现实的启示。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