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共产党员敢担当、善担当的精神品质,申庆海带领一个三类穷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生跟党走 为民谋幸福

2021-07-05 09:49:45 来源: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凭借共产党员敢担当、善担当的精神品质,申庆海带领一个三类穷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生跟党走 为民谋幸福

  申庆海

  6月28日,见到记者,莱芜区口镇街道申陈村老党支部书记申庆海激动地拿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位曾获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等34项荣誉的老人自豪地说:“这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荣誉,是有钱也买不到的荣誉。”

  童年时亲身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申庆海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学生时期,他就加入了共青团。195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一生跟党走”的信念。

  1962年,申庆海已经成长为一名县办企业的厂长。那时的申陈村是一个三类穷村,社员全靠救济粮、救济款度日,水肿病人占全村60%以上。为了改变村庄的穷面貌,上级党委决定派他回村帮助工作。对于党组织的安排,申庆海没有推三阻四,他说:“我是一名党员,要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于是,申庆海毅然辞掉了厂长职务,回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1965年,申庆海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让村民摘掉“穷帽子”。经过集体讨论,申陈村确定了“以工补农、以副促农”的致富方案。“我们村泥瓦匠、铁匠、石匠等能工巧匠有40多人,将他们组织起来,串乡服务挣钱,就这样干起来了。”申庆海说。后来,他们又与当时的县计量局合作,定点生产秤砣等衡器具,并不断扩大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铸造之村”,衡器具远销安徽、河北、黑龙江等地,村集体经济终于壮大起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他们用自产的焦炭换化肥,提高土壤肥力,贫瘠的长埠岭地块创造了原莱芜地区农业单产第一的佳绩。

  1984年,上级要求分产到户。申庆海犯了难,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时候把村集体经济吃干分净,村集体经济以后很难壮大,村集体也难以为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

  “咱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要担风险,必须保留好村集体经济。”申庆海等人顶住大会小会的批评,对村办企业进行改革,村大队3家企业实行集体挑头承包,生产队的3家企业变成了村民集体股份制。“没想到,风险最后成了经验。”申庆海笑着说,“当时全山东省就咱和胶东一个村保留了村集体经济,省农业厅厅长还来考察,夸咱的做法不错。”

  20世纪90年代初,申陈村村办企业最红火的时候年产值1100多万元,村办企业负责人分红达到几万元,申庆海却规定,村干部坚决不允许参与分红,也从未想过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孩子们谋取一点利益。“你看,这是我们几个村干部在厂里出工的工资,我一年领了900多元,其他的根据出工长短,有七八百的,也有1000多块钱的。”申庆海拿出当年的记事本,本子上如实记录着村干部的工资收入,“我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共产党员不玩虚的。”

  2000年,申庆海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也一直关心村庄发展。新一届村“两委”成员锐意进取,修路、整治村容村貌,让申庆海对这些“后生”竖起大拇指。更让他高兴的是,随着山东重工落户莱芜,口镇街道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要是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申庆海激动地说,“我们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本报记者杜娜)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