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立足省会实际和起步区现状,济南市特别针对解决市民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建设节水典范城市的目标。
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程中,起步区建设将扛起治水节水的重任,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率先建设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引领区,构建起步区适水发展格局。
■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做好水的文章,一直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兴水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战略部署,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对起步区建设来说,做好“水文章”至关重要。国务院批复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在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区建设等方面聚焦发力,形成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
济南市节水工作起步较早,2002年入选了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名单。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聚力创建节水典范城市。推进节水典范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既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最佳切入点,也是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更是济南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的重要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济南虽然是著名的“泉城”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但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水生态承载能力不足,河流生态基流缺乏,泉水保护形势严峻。为破解水生态“困局”,济南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明确提出,把生态保护作为起步区建设的先决条件、重中之重,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率先建设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引领区,努力把起步区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始终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放在重要位置
节水,不光是拧紧水龙头,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济南积极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明确提出,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上力求突破,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安全性,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目标。
建设节水典范城市,济南有着清晰的思路:以建设具有引领意义的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为“新目标”;把“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还水于泉”的“新理念”内植于城市发展的基因之中;移植应用、系统集成“新技术”;形成行政管控、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长效“新机制”。
解决好水的问题、保护并利用好水资源,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在起步区建设中,济南提出,始终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放在起步区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同时,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通过管理节水、技术节水和创新节水,深挖工业节水潜力。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久久为功,不仅要建机制管长远,还要多方合力促节水,推动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济南提出,将系统性节水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推进城镇节水改造。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治水理念,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建立绿色循环的污水再利用系统,推动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
开源节流,还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水资源。济南提出,统筹配置引黄、引江水量,科学论证并适时推进调蓄水库、区域水网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建立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抢抓战略机遇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济南,是闻名世界的“千泉之城”,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及城市建设运营管理,建设成为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和标杆。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两大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为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战略引领。把起步区打造为国家首家节水示范区,进而引领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将为济南抢抓战略机遇提供重要抓手。
加强水生态建设,做好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一幅系统谋划起步区建设的生态蓝图已经绘就——到2030年,起步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三五”末提高15%,全域水体质量达到IV类及以上,分行业用水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建成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引领区。到2035年,起步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率先建设全国“碳中和”现代绿色智慧城区。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起步区建设正积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为市民群众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未来,人与水相生相谐、水与城相依相融,必将成为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发展优势。 (本报记者范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