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仍笔耕不辍 携多部著作来济分享故宫的历史及创作心得

2021-07-17 08:07:18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责任编辑:高原

88岁仍笔耕不辍 携多部著作来济分享故宫的历史及创作心得

  16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各类图书、文创产品等为读者带来一场书的盛宴。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88岁仍笔耕不辍 携多部著作来济分享故宫的历史及创作心得

  阎崇年

  在正在举办的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诸多学者、作家前来助阵。16日,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带着他的几本有关故宫的著作来到现场,与读者分享故宫的历史。阎崇年已到米寿,仍然笔耕不辍,他自言“学术研究没有句号”,还勉励读者要读书、买书、藏书、送书。

  书博会开讲,自称“老乡”

  阎崇年是广大读者熟悉的历史学家。16日,阎崇年携《故宫六百年》《故宫疑案》《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等作品来到济南,与读者朋友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创作心得。

  今年已经88岁的阎崇年白发、白眉,笑容满面,精神矍铄。见到等候已久的读者,阎崇年热情地招呼:“各位读者,各位老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1934年,阎崇年出生在山东蓬莱解宋营的一户渔民家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山东籍学者、作家。他在这个半渔半农的村子一直生活到15岁,之后随祖父、父亲进京,机缘巧合之下开始研究清史,并因此与故宫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此次得知书博会在家乡山东举办,虽值米寿,阎崇年依然决意从北京赶赴会场,并且带来了多部以故宫为题材的著作。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自此以后,朝代更迭、权力跌宕、红粉遗恨在故宫上演,至今正好600年。谈到《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阎崇年说,之所以说“大故宫”,是因为这本书不仅仅单纯讲述发生在故宫里的历史事件,书里所讲的内容还包括故宫的“姻系”,即凡是和故宫以及故宫的人有关的故事,都容纳在其中。

  阎崇年举例说,魏晋以来,一些杰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如何流传后世,成为一个重要又棘手的问题。乾隆时期,这个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乾隆命人收集了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随后命人把这些真迹刻在石碑上,镶嵌在北海公园的阅古楼上,“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书法集成石刻,全名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

  “如此重要的文物,虽然不在故宫之内,能说与故宫无关吗?”阎崇年说,如果游客去故宫参观,导游是不可能讲到这些历史事件的。实际上这些碑刻虽然不在故宫之内,却与故宫和主政这座宫城的人息息相关。而这些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故宫往事,在他的这几本故宫有关的著作里都可以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阎崇年带来的这三本著作均是2020年出版发行。现场有读者感慨他已经年近九旬仍笔耕不辍,阎崇年表示:“做学问没有句号。”

  家中没有电视

  最大的爱好就是与书为伴

  因为最早在《百家讲坛》上讲述“清十二帝疑案”而被广大观众所熟知,阎崇年也被称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老”。他说,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都被观众问这些问题:顺治皇帝究竟是病死还是出家了?庄妃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乾隆皇帝的生母到底是不是汉人?“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从这几本关于故宫的书中一定可以找到答案。”阎崇年说,尤其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疑案》,精选了26个广大读者最好奇的历史问题,并作出了科学的解答。

  在活动现场,有观众对阎崇年的学术功力之深厚甚为赞叹。对此阎崇年说,他不沾烟酒,也没有别的爱好,最大的爱好就是与书为伴。“我家中没有电视,客厅和书房都是摆满了书架和图书。此前我去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学者家中拜访,也没有在家中看到电视,他们都说没有时间看电视。”阎崇年说,所有时间都放在学术研究上。

  阎崇年还对读者提出了“四书”的期许。“所谓‘四书’,首先是要读书。不仅要读自己的专业书籍,也要涉猎各类图书。至今我给自己定下了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的规矩,不过本月我已经读了七八本书了。”阎崇年说,买书就不用说了。看到书博会上市民争相购书,他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氛围。另外就是要“藏书”,他建议读书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书架,用来放置图书;最后就是“送书”,希望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将书籍赠予更多需要它们的人,让更多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活动现场,阎崇年还点赞本届书博会。他在现场看到人们购书热情高涨,气氛空前热烈,认为这届书博会对建设书香泉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