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泉城路芙蓉街熙熙攘攘的人流稍减,环卫工人赵文清好不容易等到个空闲的时间。放下手头的清扫工具,在街角的洗手间里洗了一把脸,她走进了芙蓉街社区居委会。
饭盒里盛的,是她中午自己做的虾米炒鸡蛋,连带着塑料袋里的两个馒头,赵文清将饭菜一并放入微波炉里。“叮”的一声,借着空调的凉风,赵文清开始吃晚饭。
这是设立在社区居委会的一处户外劳动者驿站。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党工委聚焦老街居民、工作者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从细节处着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发挥了党建在社会治理和便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户外劳动者有了热热饭、歇歇脚的“家”
有了这处户外劳动者驿站,对于赵文清来说,顶着烈日休息、寒冬腊月在街上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饭凉了就得吃凉的,水凉了也只能喝凉的。”赵文清今年44岁,在这条老街上工作了8年。芙蓉街作为济南热门景点之一,高人流量长年不断。“特别是到了节假日,中午头那会儿人挤人,活儿特别多。”赵文清每天工作时间从下午1点持续到晚上。中午回到家里吃完午饭,再带饭上岗,是她的工作常态。
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赵文清渴望能有一个短暂休息的场所。“最好能热饭,有热水,还有创可贴。”
说到创可贴,赵文清讲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一位游客把玻璃杯摔碎了,赵文清在捡玻璃碎片时不慎划伤了手指。“当时身上没带创可贴,也没带纸,只能往衣服上蹭蹭,一直到不往外冒血了。”
现在,不仅创可贴,包括外伤救治、感冒发烧、止泻等多种基本药品都集中在了驿站的小药箱里。除了赵文清期待的微波炉和饮水机,这里还配备了阅读角、针线盒、打气筒、手机充电器等多种实用工具。
整条芙蓉街400多米,共有20多名环卫工人。此外,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也将这里当成休息纳凉的好去处。趁着下午不太忙的空儿,赵文清和几位环卫工姐妹又走进了这处驿站。
便民晾晒点让生活多了阳光的味道
除了户外劳动者驿站,泉城路街道党工委还有一项举措从细节入手,彰显治理精度。
泉城路街道地处老城区,如何提升老城居民居住质量,一直是街道党工委探索的方向。有住户反映,老房院落空间狭小,居住人口密集,晾衣服是个难题。
去老城区走一圈瞧瞧。一方十几平方米的小院子,在大树的遮挡下阴暗潮湿,虽然阳光照不进来,这里却横七竖八地拉起了好几根晾衣绳。“在这晾着能晒干吗?”“夏天能,冬天可难说。”一位租户反映。
墙上砸个钉子绑上绳子,另一头缠在树上。这是很多小院居民沿用的晾衣方法。不仅是住在平房小院里的居民,即使住在楼房上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这一片的楼房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阳台狭窄,还堆着大小不一的杂物。“被子一搭,就垂到花盆上去了。”
基于这些现状,泉城路街道劳模城管工作室深入社区召开了一次社区民主协商会议,征集居民意见,协商处理办法。最终决定利用老城里的闲置空间,设置规范的便民晾晒点。晾晒点避开主干道,既不影响市容街貌,又解决了民生难题。
院内有晾晒条件,工作人员在合适位置安装结实美观实用的晾衣绳;沿街住户不具备晾晒条件的,征求民意在合适的位置设置了共181处规范晾晒点,并规定晾晒及收起时间。这些晾衣点大小不一,有立杆式、有伸缩式;对于不定时定点、不规范晾衣的居民,城管队员将帮忙“收衣服”,送至其所在社区居委会,同时附赠温馨提示卡1张。
80岁的高秀平老人患有小脑萎缩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被褥需要经常清洗。为了照顾这位老人,社区特意在她家门口设置了一处便民晾晒点。说到这,老人的子女都格外感激。
“琐事”不小藏着群众的幸福感
“去得晚了抢不上,早起洗完赶紧去晾。”鞭指巷社区一名居民反映。“便民晾晒这是个好事,但能不能把晾晒时间具体再细分下,比如周一这家用,周二另一家用……”便民晾晒点很“抢手”,居民对此又提出了新建议,这一建议又纳入了街道党工委的研究内容。
休息纳凉、晾晒衣服,这在大众看来都是日常琐事。聚焦“琐事”,适当给予“破例”,恰恰是城市在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的结合中,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
“只有盯住民生痛点,才能做强做实基层党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董朝阳表示,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辖区党员干部积极主动作为,聚焦城市管理中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与群众面对面协商解决办法。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