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自5月1日起,《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济南的垃圾分类真正进入到“有法可依”的时代,就在本月8日,济南迎来新规施行后的百日大考。
这100天里,各区县深入街道、社区,采取多种宣传形式,通过一系列创新工作模式,垃圾分类这件“麻烦事儿”变得不再麻烦,正从时尚逐渐变为日常,成为打造最美泉城的重要一环。
●东关街道
科技助力:探索“两网融合”,智能回收器将入驻社区
东关街道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李冬阳 摄)
为积极筹措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建设投运试水,近日,历下区东关街道城管委牵头,在历园新村社区举办了“两网融合”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社区工作人员身着垃圾分类玩偶服装在广场向来往居民讲解垃圾回收、分类放置等知识,活泼的造型、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不少人主动咨询。
“将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个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对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清运中转、终端处置业务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投放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历园新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两网融合”的本质就是为了把产业链打通,其前端经过细化分类,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也使得后端“物尽其用”。
东关街道通过探索性地引入第三方公司直接与社区居民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居民手中可回收物的价格,让广大居民受益。考虑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智能回收机器即将入驻社区,让居民能够方便地投放可回收物。据了解,“两网融合”一体化治理运维全覆盖后,东关街道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将由第三方公司以连锁经营、授权经营等方式集约化、规模化运维,在建设上形成上接前端分类、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再生资源供应链。同时,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加快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推动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融合式发展,支持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回收企业协同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两网融合”将对全品类可回收物“兜底”回收处理,包括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中的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纺织品等,以更好地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同时,街道将加强部门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工作,努力打造资源循环利用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本报记者 李冬阳 通讯员 陈曦)
●大桥街道
蔚然成风:“四进”宣传全覆盖,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连日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四进”宣传活动,使垃圾分类在辖区内蔚然成风。
入户宣传“进家庭”。5月21日,离退休干部到大桥街道开展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入户宣传过程中,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居民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分类先行“进机关”。大桥街道办事处三方物业公司诚信行物业管理集团向全体干部职工发放《垃圾分类倡议书》,并进行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让干部职工能够了解熟悉垃圾分类的意义。
多样宣传“进社区”。大桥街道办事处环卫所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学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宣传彩页、垃圾分类桶等宣传品。宣传活动中共计发放宣传品380余份、垃圾分类桶100余个。
全面宣传“进乡村”。街道每个村居配备一套垃圾分类桶以及8张垃圾分类海报,实现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
通过一系列垃圾分类宣传,提升了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升了垃圾分类意识。 (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吕迪)
●起步区
精准分类:抓好“四个确保”,推进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提高厨余垃圾分类精准度,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综合执法部城乡管理办公室着力抓好“四个确保”,扎实优化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助推“无废城市”示范区建设。
广泛发动,确保辖区居民分得清。7月全区共计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71次,发动党员志愿者445人次参与宣传,群众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合理布局,确保分类接驳车运得走。配备新型上门分类收集电动车147辆、专线分类收集电动车7辆、分类接驳车12辆,专职督导员163名、兼职人员53名,设施人员作业覆盖率已达100%。权责明晰,确保厨余垃圾收运作业单位收得全。主动到济南十方固废有限公司上门服务,提升厨余垃圾收运应变处理能力。游刃有余,确保就地处理设备用得好。组织开展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专项检查,并结合专业检测维护及培训提升设备使用效能。 (本报记者 张素芬 通讯员 徐冬晨)
●济阳街道
人人参与:“定点投放+上门收集”,垃圾分类落地生根
济阳街道华阳社区垃圾分类房(张群 摄)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济阳区济阳街道结合辖区农村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建立起了“定点投放+上门收集”垃圾分类工作模式,营造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济阳街道有村居52个、农村人口4万余人,与小区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垃圾分类管理相对更加困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济阳街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每个村居都合理设置了垃圾分类收集亭,配备了垃圾分类电动收集车、四分类桶和入户小桶,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同时,为每个村居配备了垃圾分类督桶员,每天上午7-9点、下午5-7点,村居督桶员就会随身携带小夹子、捡拾器、分拣盆等“分拣神器”,坚守在收集亭旁,纠正村民不当分类投放行为,督导村民按要求“定点投放”生活垃圾。
此外,该街道变被动分类为主动上门收集,每天上午和下午,督桶员还会骑着垃圾分类电动收集车,车上响着宣传喇叭,按照规定时间、规定路线,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厨余垃圾,逐户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厨余垃圾。结合每月有害垃圾、大件垃圾集中收集活动,该街道还积极组织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志愿者等,采取入户宣传、微信宣传、现场教学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了村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王伟)
●解放路街道
提速增温:40余场系列活动,形成垃圾分类“新时尚”
解放路街道青龙街社区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助绿色梦”垃圾分类亲子活动。(李冬阳 摄)
自《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历下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奋勇争先,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让《条例》落地生根,打响垃圾分类这一场全民的“习惯革命”。
走进文华园小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楼房、干净的道路、美丽的环境,远处垃圾分类志愿者正在垃圾分类点执勤。“现在基本上不用督导,大家一般在家会先将垃圾分好类再扔,小区环境美了十分。”垃圾分类督导员张女士告诉记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愈来愈美的背后,是解放路街道学习、宣传、实施《条例》的辛勤付出。为完善垃圾分类前端和中端的设施配置,街道投入6.05万元为39个垃圾分类亭加装顶棚和推拉门。积极发动各科室和社区、物业等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截至目前,向群众发放宣传彩页2万余份,制作宣传板70余块,开展集中宣传活动50余次,入户宣传3万余户。
各社区立足实际设立了垃圾分类“益”百分、护桶哨兵5支垃圾分类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了“我爱济南,我为泉城美颜”“飞行棋游戏”“小手拉大手,共助绿色梦”等系列居民喜闻乐见的垃圾分类活动40余场,并动员社区党员、楼长和“双报到”单位志愿者成为社区督桶员,督导、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打造垃圾分类吉祥物,推动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用实际行动助力辖区形成垃圾分类“新时尚”。(本报记者 李冬阳 通讯员 聂慧 吕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