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点”

2021-08-18 10:08:3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浩

  □周文波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支撑。找准并夯实产业振兴的支撑点,产业这个“大厦”就有了根基而不倒,乡村振兴就能稳步有力推进而不止。

  产业振兴的基础支撑是土地。土地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土地支撑,发展“农字号”产业就无从谈起;没有土地规模化,就没有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一个地方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产业、多大规模,取决于当地的土地规模、特点、质量、经营方式等。因此,我们必须在土地规模化上想办法、动脑筋。一是推进土地整合。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经营方式是由过去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即:人拉牛耕是主要生产方式,土地耕种半径一般为1-3公里为宜,过远则不利农业生产。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农业机械替代了人力劳动,扩大了农业生产半径,再沿用过去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土地整合、规模经营,既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更是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现实之需。因此,最大限度减少土地分割、碎化,使之成方成片,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创造条件。二是创造土地流转良好环境。人多地少、土地集体所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农村土地只能流转,而非买卖。土地整合后,如何实现流转?流转给谁?这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应在遵循自愿、有偿、依法原则的前提下,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围绕规模经营、产业发展要求研究土地流转有效办法,既要用法治思维消除农民土地流转出去收不回的顾虑,也要用市场思维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尽可能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组织起来,进而流转起来。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很多不确定性问题制约着土地权能的释放。如,三权分置后,土地具有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种权属,如果三种权属主体出现矛盾纠纷,是很难厘清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农村土地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的配套政策研究,破解土地流转等问题,为解决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提供政策、制度和法理依据,切实让下乡金融企业和土地流转双方都放心、无顾虑,真正让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激活土地活力,释放土地权能。

  产业振兴的关键支撑是市场。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有市场需求,也不是所有的特色农产品都受消费者欢迎。到底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多大规模,要因地制宜、因需而定,既要根据土地条件“量布定衣”,也要根据市场需求“量体裁衣”。现实中,就有不切实际盲目发展产业,最后搞成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的事例。市场决定产业,产业项目上马之前,必须做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不能屁股一坐、脑袋一热、胸脯一拍,就定下了产业。既要看当前市场需要,也要看未来市场前景,有些农产品现在不能被消费者接受,不等于将来不被接受;现在不能搞深加工,不等于将来不能搞深加工;现在农产品品质一般,不等于经过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将来不是优质产品,这就要根据市场规律和消费需求,作出科学判断。另一方面,再好的产业产品,也不是市场无限大,既要理智看自己,也要清醒看他人。政府不能以行政力量代替市场作用,号召式地发展产业、上项目。实践多次证明,一窝蜂式地发展产业,很可能会轰轰烈烈起来,又轰轰烈烈倒下。政府的作用更多应在政策、信息、技术、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产业振兴的根本支撑是人才。发展产业,离不开人才,而农村缺少的恰恰是人才。农村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落后。农村要留住人才,就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异,高标准把农村建设成为人人能幸福生活、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美丽家园。一是把农村“硬”设施建好。加快建设现代农村社区,在实现农民集中居住的基础上,高标准配套建全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生产生活设施,以良好的农村设施环境留住人才。二是把农村发展“软”环境建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为人才在乡村创业铺路架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三是把人才培养好。着眼“三农”长远建设发展需要,依托城市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立农字号的产业专门课程,重点对有志愿到农村创业发展的年轻人,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农业育种、畜禽生产、种植管理、农产品深加工及营销、现代农业装备设计制造等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能。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