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生态成为乡村生活的底色

2021-08-18 10:08:3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肖明君 李娜

责任编辑:王浩

  编者按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发布,“三农”问题再度上升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日前召开的济南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议提出,全市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深化拓展、落地见效的新阶段。那么,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重大历史关口,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打造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如何完善扶持政策,促进“三农”人才下乡……针对一系列有着深入解读空间的乡村振兴话题,本期理论版推出特别策划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探讨,为全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言献策。

  □本期策划 肖明君 李娜

  济南日报: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层面总括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其中的绿色生态和乡风文明是近年来的顶流话题,对此,不知您有何见解?

  董长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不仅表现在生态宜居上,它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线,贯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覆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绿色生态要推进绿色生产方式转变,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生产的绿色化程度,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方式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过程中推动相互配套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绿色生态还要保护绿色的产业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坚持资源利用绿色化,环境修复绿色化以及生态保护绿色化,保护好农村环境及生物多样化,让绿色生态成为乡村生活的底色。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怀,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必须从新时代更高要求出发,进行乡村文明建设。首先要从核心价值观入手,通过乡村大讲堂、讲习班等形式,引入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教育与实践活动;其次,要提倡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礼仪、尊礼仪、用礼仪,摒弃不良习惯;再次,注重农村居民的美育教育,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学习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学习周边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最后,要注重乡村文明设施建设,修建文娱场所,配设健身器材,推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为乡风文明提供保证。新时代展现新风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以茶产业为平台,以农耕文化为纽带,文化、农业、旅游、商业有机结合,产业越做越大,产业链条越拉越长,生态环境越建越好,村里2万多平方米的文化背景墙成了村民讲故事、树新风的文化展示板,秀出了马套村乡风文明新气象,带动全村人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文明和谐的良好村风。

  济南日报: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农村社会稳定,也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您认为在乡村治理方面应该在哪些环节进行优化提升?

  董长瑞: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乡村治理是党组织带领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系统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对基层党组织成员实行目标化管理,在解决群众具体问题中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要给予乡村治理主体足够的自治空间。增加村民利益表达的载体和渠道,建立健全乡村协商民主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地域范围、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实施特色治理,打破原有封闭、单一的社会治理方式。三是要促进乡村治理规范化、法制化。在农村社区设立相应机构,解决农村基层的各类纠纷,做到有理有据有节。通过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等途径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四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于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活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黄山馆镇,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践行群众路线,形成了镇村结合,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共治共享局面。在具体工作中,实行社区村“单元长制”和非社区村“胡同长制”精细化积分管理机制,形成自我监督管理,共谋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有利于破除当前乡村发展的难题,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济南日报:目前,新旧动能转换是济南市产业优化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您认为乡村振兴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存在感”在哪里?乡村产业布局怎样体现出新动能的特质?

  董长瑞:新旧动能转换是新发展阶段集聚生产要素,配置生产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新产业的着力点,是推进内外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乡村振兴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没有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动力,失去了支撑,失去了发展方向。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城乡融合发展史,工业农业融合发展史。农业农村不仅为工业城市发展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各种要素,而且提供了有效的市场需求。同样,工业城市不仅满足农业农村的需求,而且不断地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农村。就产业发展来说,新旧动能转换应该解决好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工业农业发展是统一体,一盘棋,应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和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有各自的特殊性,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异质性,转换旧动能,吸收新动能。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适时调整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释放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动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几经调整,但与生产力发展仍然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动能,首先蕴藏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运动之中,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动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二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动能。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农业是低效产业。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农业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收益。因此,突破规模瓶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向规模要动能,是农业生产发展当务之急。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彰显发展农业生产的制度动能。如商河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科学作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新旧动能转换,2021年,遴选了山东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粮食加工仓储及包装饮用水项目、华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留兰香产业项目、供销为农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项目、济南温泉花卉谷项目等28个重点项目,争做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排头兵,推动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作者:肖明君 李娜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