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平为木偶描绘妆面。
人物速写
李秀平,35岁,木偶艺术工程师。
一头利落短发,伏于工作台前为木偶描绘五官的李秀平神情专注。从形象设计、内核装设到最终成型,每一个木偶的“诞生”她都要全程参与。
“声光电到位,舞台准备。”
“哒哒哒……”伴随着音乐声,舞台的主角一一登场,瞬间吸引了台下的一片目光。
“敌人胆敢来侵犯,定让他有来无还!”南部山区游乐场的这处小剧场内,演员们是一群憨态可掬的木偶,它们正演绎着一部红色儿童剧目《炮楼战》。台上的木偶角色活灵活现,台下的小朋友听得入神。
与我们认知中的木偶戏不同的是,在这里操控木偶的是藏在后台的一个智能控制盒子。
传统木偶讲出新故事
台下,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李秀平和小朋友们一样专注。不同的是,她更关注木偶表情和动作的精度。
李秀平与木偶戏结缘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出生在青州的她打小看着木偶戏长大。“我还记得村里一到年节就会请木偶戏班子来演出,戏台子一扎,村里男女老少拎着板凳抢最前排的位置。那时候应该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了。”
李秀平心目中的木偶,是有血有肉有性格、能够传递情感的。“就像现在孩子们玩的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在孩子们眼中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感受,李秀平开始尝试用传统木偶给儿子讲现代故事,她发现与读故事相比,儿子听得更为入神。李秀平又试着用木偶给小区里的孩子们讲故事,结果吸引了一大堆孩子来听。
“现在的孩子们虽然娱乐方式比我们小时候丰富了很多,但大多数都属于感官上的刺激,缺少内心的滋养。”李秀平观察总结出:平板电脑和手机,游戏和游乐场……看似丰富,真正能够寓教于乐的项目却不多。
演出结束后,儿童在后台体验木偶戏演出。
“以木偶为媒介讲故事,放在现代依然是受欢迎的。”李秀平决定将传承木偶戏作为自己的事业方向。她系统地学习了木偶戏的历史和操作技法,决心要让传统木偶戏真正融入现代社会,以新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给老行当加点科技“芯”
李秀平有“野心”:让有2000多年历史的木偶戏开始一场革新。
首先是演出设备。传统木偶戏由老艺人全手动操作。“就拿杖头木偶来说,人物的动作和形态是靠这三根杆来操作的。”说着,李秀平拿出了一个“孙悟空”形象的木偶,边演示边介绍:“人物动作幅度的控制,体现着操作者的技艺水平。”木偶戏面临失传,因为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这门技艺。而且要想把木偶戏做成产业,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力操控是不行的,李秀平决定给木偶加点科技含量,让木偶能够自己动起来。
李秀平组建的团队中,有程序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文学编剧……大家发挥专长,只为创造出一个“新木偶”。传统木偶体内的机关是靠三根杆控制;李秀平设计的木偶,内部也有机关,是一个自动化内核装置。只靠底座里藏着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就可以做到最大320度幅度的动作。
然而1.0版本的木偶问世后,在演出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眼睛不停地眨、手突然发抖等。团队人员只能重新研发,不断改进调整各个细节,最终推出了2.0版本。
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只有团队人员知道。“别的不说,就拿一个小小的嘴巴来说,什么情境下、什么表情下,嘴巴张开的幅度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怎么通过程序去精密地控制?这样的细节有很多很多。”李秀平说。
“机器人木偶”走向全国
一部完整的木偶剧等到真正上演,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剧本撰写、人物设定、形象设计、建模、3D打印、化妆服饰、添加装置……每一环节都包括很多细节的制作。
工作台上,刚刚打印出的3D人偶头部仍有些粗糙,李秀平细心打磨后,用色彩颜料为它化妆。一根细细的笔刷,平稳地描绘着木偶的眉眼,一个精致的洋娃娃面庞渐渐显现。
其实,相比木偶内核装置和外形的研发,剧目的撰写对于木偶戏的革新来说才是“核心”。“传统木偶戏以戏曲类为主,不分受众,老少皆宜。但我们只想专心做儿童的内容。”李秀平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推出了多部儿童主题剧目。比如说《济南传说》讲述的是济南的历史人文故事;《炮楼战》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故事;还有《狐狸开公司》教小朋友们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机器人和猫》的故事则发生在未来世界,教育小朋友们要保护地球……
“我的梦想是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都能看到木偶戏。”目前李秀平团队与学校、社区、乡村、景区联动,开设了多场公益演出。他们开始尝试将木偶戏产业化,做成可折叠进后备箱的设备,走到哪都能随时上演。作为全国首个将“机器人木偶”实现产业化的团队,李秀平团队研发的标准化木偶戏舞台开始在全国多地应用。“目前儿童剧还有巨大的潜力,我们会继续依托木偶戏,创作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人生启迪的剧目。”李秀平说。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