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历史碎片 发掘集体记忆 留住乡愁乡情 藏在村里的文化馆

2021-08-30 07:13:3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郝倩 通讯员 董其琛 米荣生 王青松 魏安然

责任编辑:鞠月芹

  核心阅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平整的马路、漂亮的住宅、宜居的环境成为商河农村新“标配”。为了留住乡村的“根”,激发新一代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村史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街镇“破土而出”。

  打捞历史碎片,发掘集体记忆。这里是凸显乡村文化、留住乡村记忆的文化地标,也是村民情感认同与共鸣的窗口载体,更是倡导乡风文明、培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

  遍地开花的村史馆,让乡村在乡愁中获得了前行的力量。

打捞历史碎片 发掘集体记忆 留住乡愁乡情 藏在村里的文化馆

  怀仁麦丘文化博物馆一角

  ●怀仁麦丘文化博物馆

  乡情会客厅怀德仁里幸福筑梦

  说到农村文化,首当其冲的便是农耕文化。

  春拖犁耙,夏挥锄头,秋舞镰刀,冬抡铁锹,在怀仁的麦丘文化博物馆,一日便可看尽四季流转的农民生活。

  农村老物件展厅里,各种独具特色的粮票、布票,将中华民族的创业史,将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抗争的生活史,一下拉到了眼前。

  农耕器具展厅里,不同年代的扇车让老辈人想起了过去“打扇车”的劳作时光,“手柄用力,要一直摇到场院上的麦子全部扬完,中途不许停歇,这样才能年年有余。”这种“远看像匹马,近看无头无尾”的手动鼓风机,曾在18世纪初传到欧洲,现如今已经被机械化的脱粒机甚至收割机彻底取代,成为了“农三代”们不再熟悉的农耕文化记忆。

  过去的人物、书籍、字画、影像资料;各式各样的织布机、各式各样的扇车;1949年前使用过的家用衣柜、马灯、老煤油灯,百姓常用的碗、坛、罐、壶等民窑瓷器……这个集农耕、民俗、器具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展览馆,用一件件带着农村记忆的老物件、一件件不同时期的农耕器具,复原并传承了祖辈们“一手掌犁,一手挥鞭赶牛”的劳动记忆。

打捞历史碎片 发掘集体记忆 留住乡愁乡情 藏在村里的文化馆

  李锦(右)在油灯下写文章时的雕像。

  ●张坊镇农村改革纪念馆

  时代记忆馆南有小岗北有张坊

  村史馆不仅是后人了解村史、追根溯往的源泉,更是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时代见证。

  从泥泞难走的土路到宽敞干净的沥青路,从低矮的土房到崭新的瓦房、洋楼,从凋敝的农村荒景到绿意盎然的美丽乡村……这个山东省首家以农民开辟市场经济道路为主题的展览馆,是中国市场经济萌芽、农村改革历史的伟大见证。

  30年多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张坊镇白集村依靠加工销售羊肉走上致富路,时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的李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赶到了白集村,写出了《农民走进流通渠道大有可为——山东白集村农民经销羊肉的调查》的调查报告。中央领导人在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认为写得“极生动,极有说服力”,并认为对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提出的道路“值得思考”。

  198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二版头条刊登了李锦的《去年靠经销羊肉变成全县富队》一文,在全国引起轰动,“南有小岗,北有张坊”,一时传为佳话。

  去年,张坊镇建成并开放了农村改革纪念馆。当年李锦深夜向张坊农民调查时的土炕、手稿、照片,还有在油灯下写文章时的雕像,都被永久保存在纪念馆内。那段承载着乡村发展足迹的光荣岁月,见证了张坊百姓的拼搏奋斗,唤起了归乡游子的情感共鸣,成为了各方游客的教育课堂。

  ●殷巷浩瀚爱国教育展览馆

  时光剪影机革命精神催人奋进

  如果说留住乡村根脉、见证时代变迁是村史馆的基本功能,那么承载主题教育,则是村史馆与时代精神的交汇点。

  上将萧华的塑像、战士们使用过的子弹带、村内热血青年获得的荣誉奖章、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用的织布机……在大沙河北岸殷巷镇杨楼村的浩瀚爱国教育展览馆,这些烙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宛如一部时光剪影机,浓缩了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记忆。

  商河捐资15.33亿元(旧币)购买的战斗机,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驰骋;曾经支援过济南战役的平板车,原来是两扇门板;锈迹斑斑的镰刀在沉寂、静卧中用无声的语言讲述1949年前因宣传党的理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铡刀下的五烈士”事迹,还有当时最先进的民国24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布朗式轻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勃朗宁重机枪,再到后来的霹雳导弹……每件藏品都带着先辈们的温度和一个村落的文化记忆,都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打捞历史碎片 发掘集体记忆 留住乡愁乡情 藏在村里的文化馆

  长征精神展览馆中的浮雕

  ●贾庄长征精神展览馆

  初心传承地传承使命赓续血脉

  红色种子是如何萌芽的?在贾庄镇孟庄铺村的党史教育基地,你会看到更加全面的答案。

  穿过红色的时间走廊,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具有年代感的物件跃然眼前。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炫目多彩、前后相接的精神谱系,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智慧和生命开天辟地、继往开来、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

  走进长征精神展览馆,当年红军手持步枪爬雪山过草地的立体浮雕映入眼帘。500余幅弥足珍贵的档案图片、100余件烙有岁月印痕的物件,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通过现代声光电方式呈现在眼前,用活生生的党史教育教科书将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走进素质拓展营地,身着红军服亲身体验“红军长征路”,参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拓展训练中传承革命意志、激发身体潜能。初心和使命,在汗水中赓续延伸。

  一间间乡村记忆馆,传承村史,延续民风,成为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原乡。在这里,他们感受着祖辈的精神,以缅怀的方式向幸福生活出发。

打捞历史碎片 发掘集体记忆 留住乡愁乡情 藏在村里的文化馆

  扫描二维码云游文化馆

作者:郝倩 通讯员 董其琛 米荣生 王青松 魏安然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