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年前,曾巩到济南

2021-08-30 07:20:3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责任编辑:鞠月芹

950年前,曾巩到济南

  本版照片均由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摄

  950年前,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入职齐州,开始了他两年齐州太守的时光。在任时,他除暴安良、治理水害、政绩卓著。离任时齐州百姓感念其德,“绝桥闭门遮留”,以至“夜乘间乃得去”。时至今日,济南人依然没有忘记他,大明湖畔还有南丰祠,汇波楼上还有曾巩展览馆。

950年前,曾巩到济南

  曾巩在济南短短700多天,他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让济南人感念至今?他在济南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在新近出版的《曾巩:总是济南为郡乐》一书中,张继平先生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曾巩与济南“交会时互放的亮光”。“每得风流太守来”

  “济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风流太守来。”明代诗人王象春在《济守》中的诗句,既说了济南名士多,呼应了杜甫的千古名句,又表明到济南的太守往往不错,曾巩无疑是“风流太守”中的佼佼者。

  曾巩到济南具体是哪一天?那一天又发生了哪些事?在《曾巩:总是济南为郡乐》一书中,作者如此描述:“宋神宗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这年春夏两季,齐州大地久旱无雨。天上烈日当头,骄阳似火;禾苗枯焦,土地干裂。农历六月十三那天,天上突然阴云密布,随着阵阵雷鸣,一场大雨从天而降。既而,雨过天晴,天地一新。人们兴奋地涌上街头,欢呼着,雀跃着,击鼓焚香,感激老天爷降下甘霖。这一天早上,53岁的江西南丰人曾巩刚进济南境内,就遇上了这场雨。他和随从策马扬鞭,冒雨前行。他要尽快赶到城里的衙署,正式接印视事,担任齐州知州。”

  为什么能把曾巩到济南的日子具体到六月十三这一天,并且知道这一天正好下雨?张继平说,其实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的是曾巩到齐州的时间,“即便在一些专家、教授的著述中,也是众说纷纭,有熙宁四年说,有熙宁五年说;有某年六月说,也有某年正月说。”易的是,其实这个具体的日子,是曾巩自己说的,“他来到济南一周年之际曾写下《去年久旱,六月十三日入境,得雨。今年复旱,得雨,亦六月十三日也》一诗。”诗题太长,各种选本往往将其简化,原题少有人留意,以至于曾巩到济南的具体时间竟成多年未决之“悬案”。

  张继平是从曾巩50卷《元丰类稿》中看到的这首诗,同样发现于《元丰类稿》的是曾巩到济南后的“接印时间”。“印”就是官印,举行完接印仪式后,才算正式上任。曾巩的接印仪式在六月十六举行,也就是六月十三曾巩进入齐州境内的第四天。在《元丰类稿》《齐州谢到任表》中,曾巩如此写道:“伏奉敕命,就差知齐州军州事,已于今月十六日到任上讫。”按照古代惯例,臣子到任后要给皇帝上谢表,以感激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在谢表中,曾巩说完基本情况,还向皇帝表示,自己在齐州任上要“不忘夙夜,勉尽疲驽”,“誓无易于初心”,一定要把齐州这个“难治”的“剧郡”(政务繁剧的大郡)治理好。所谓“誓无易于初心”,就是一定“不忘初心”。

  曾巩是从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任上来任齐州太守的,通判算个行政副手,“虽然只是个二把手,但曾巩秉性使然,关心民瘼。他看到绍兴人民遇上灾害吃不上饭,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百姓。在赊粮的同时,还力主贷款给百姓粮钱五万,秋后偿还。两年后,他来齐州任太守,就是地方行政的一把手了。职位高了,权力大了,他可以不改初心地甩开膀子施展拳脚了。”“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皇皇50卷《元丰类稿》,张继平从头到尾翻了不下十几遍,他要确保内容的真实,也要全面、传神地体现曾巩的风采。更为关键的是,他想尽量详细地写出曾巩在济南的700多天时光,“如果要写《曾巩一生》,估计写个五六十万字甚至更多也没大有问题。但只写曾巩在济南的两年,难度就大了。”为何只写曾巩在济南难度就大?因为史料实在有限,“《宋史》、行状、神道碑,牵涉济南的曾巩事迹只有区区百余字。以寥寥数语敷衍成篇,不亦难乎?”

  所幸,曾巩在济南期间写下了大量诗文。在济南的700余天时间里,曾巩写下了十几篇散文,诗歌创作更是多达70多首,占其平生存世诗作的六分之一还多,其中直接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就有60首,在其著作《元丰类稿》中有关齐州的作品数量也是最多的。因而宋代学者黄震有论曰:“(曾巩之诗)多齐州所作,有欣然安之之意。徙为他州,所不作。虽作,不乐之矣。岂其壮年试郡,而后则久困于外,不满其当世之志耶。”

  曾巩在济南写下的众多诗文,为张继平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山麓旧耕迷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浸平湖别有天。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这是曾巩到济南后写下的第一首咏泉诗,这说明,拜谒舜泉,是曾巩到任后很急切要做的一件事。可以合理推想的是,想到舜耕历山的传说,曾巩一定暗下决心要在齐州任上弘扬大舜为民请命的精神并希望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他在《齐州到任谒舜庙文》中所写:“维帝侧微之初,躬耕此土,历数千载,传于无穷,享有庙食。巩受命出守,敢陈薄荐。维帝常垂阴施,惠此困穷,庶使遗民,永有此赖。”不仅如此,曾巩还依据古代典籍,特意对历山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进行了一番缜密的考证。经过辨析,他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舜耕历山”的“历山”,就是济南历山,“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而历史上的历山在河东、在雷泽诸说,均为“世之好事者”“不考其实也”。

  当然还有对济南泉水来源的考证,曾巩到济南时,有关泉水之源的流行说法,是济南位于济水之南,泉水“为伏流于地下的济水所发而成”。曾巩决定亲自考察,验证泉源到底在哪里。他借鉴古人的做法,数次到南部山区考察,反复试验,最后终于摸清了泉水的来路,在《齐州二堂记》中,曾巩如此写道:“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趵突泉的泉水来自南部山区,那么济南其他的名泉呢?曾巩亲自做了试验:“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曾巩之后900多年,地质工作者用现代技术手段证明,曾巩说得没错。

  “有情千里不相忘”

  很多人都知道曾巩在济南修北水门治理济南水患的卓著成就,其治乱安民、大力提倡儒学的事迹也广为人知。在《曾巩:总是济南为郡乐》中,张继平不仅生动讲述了曾巩的这些政绩,还特别注重讲述曾巩对济南城“城即园林”面貌的形成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书中写道,在解决了齐州城里城外的水患后,曾巩着手利用疏浚湖水时挖掘出的泥土,在西湖和东湖之间修建贯穿南北两岸的长堤,名曰:百花堤。沿堤栽花种柳,号称“百花林”。百花堤中还修有几座石桥,以沟通西湖、东湖之水,楼台亭阁,错落其间。湖面之上,碧波荡漾,画舫穿梭,成为当时济南的一大游览胜地。

  曾巩对“百花”一词情有独钟。他不仅修建了百花堤,还在大明湖南岸不远处修建了百花桥、百花台,终于使这一湖域有了一个自古至今都令人悠然神往的名字——百花洲。也是在曾巩的直接“策划”下,大明湖周边形成了一个名叫“七桥风月”的景观带。此后,就像扬州的“二十四桥”一样,人们一提“七桥风月”或“七桥烟月”,就会想到济南。曾巩本人对湖畔的“七桥风月”胜景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告别济南之后专门写了一组《离齐州后五首》诗,诗中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这一景观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

  “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面对济南山水,曾巩诗情激荡,张继平将《元丰类稿》中有关济南的所有诗文细细品读,并择其要者一一在书中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曾巩眼中的那个风月无边的济南。曾巩对济南的深情,绵延不绝。即使离开济南到了襄州任上,他依然对济南魂牵梦萦,在《寄齐州同官》一诗中,曾巩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

  好一个“有情千里不相忘”,其实何止“千里”,有情“千年”亦不相忘。曾巩到济南950年之后,济南人至今对他念念不忘。如今,当我们流连于大明湖畔,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一转身,就能看到南丰祠,看到曾巩展览馆,就可以遥想这位风流太守和济南的美好往事。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