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养殖方法和经济效益“双引领”村民走上富裕路:“这个村的党员是干事的人!” 大义村有个托牛所

2021-09-10 06:29:4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郝倩 赵晓明

责任编辑:卢卫美

  来到商河县韩庙镇大义村,就不难理解为何养牛会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虽然坐拥广袤的土地,但一眼望去,皆是高过膝盖的野草。村民说,这里地势低洼,种啥啥不行。

  野草成了牛儿们最现成的饲草。在村民看来,院子里养上一两头牛,草料不用买,还不耽误干农活,是笔“划得来的买卖”。养牛的传统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融媒画像

  通过监控系统可以清晰看到养殖场的各个环节。

  然而传统“庭院式”养殖污染居住环境,养殖规模也受限。大义村党支部一直在探索解决方法。

  利润可观但问题也突出

  村民薛占军是经验老到的养牛户,养牛账算得格外明白:“一头小母牛犊买时得花15000元钱,养一年能生小牛。小牛犊养半年能卖15000元,这中间草不花钱,饲料也就3000元钱。母牛过一年又能再生一头小牛……”

融媒·画像

  薛大森和养殖户交流养牛经验。

  虽然利润可观,但养牛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以往大家都将牛棚搭在自家院子里,产生的气味可想而知。“冬天还强点,夏天粪往那儿一堆,苍蝇蚊子嗡嗡地转。”在农民眼中,牛粪是最好的有机肥料,但漫长的发酵时间实在难以忍受。因为气味问题,还引发其他村民的不满,邻里关系问题频发。薛占军说,大家都向往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既干净又不耽误养牛是养牛户们的主要诉求。

  “如果把分散在各户的牛集中起来养,再建设规范的粪水处理设施,问题是不是就能解决了?”群众的诉求让大义村党支部班子开始思考。“要想真正形成产业,品质得有标准、养殖流程要规范。”“村民自己牵牛去卖,在价格上很被动。”村党支部班子经过商讨,认为成立专业化养殖合作社是最好的办法。

  说得好不如养得好党员和“土专家”比一比

  专业化养殖首先要“专业”。大义村党支部书记薛大森请来县畜牧局的专家传授方法,但“土专家”们对此却有些不服,“我养了几十年了,用得着你教我吗?”

融媒画像

  就拿饲喂来说,农户大都采用秸秆、青草、玉米面和麦麸,而畜牧专家提供的配方里除了草还包括浓缩饲料和豆粕,外加适量的盐和维生素等。由于这一饲养方式成本更高,在推广时遇到了困难。

  “老百姓也许不听,但他会看、会对比。”村党支部几位党员计划要做一场比试。薛大森和党员许洪水带着养牛户薛占军和薛守宝一起去河北买牛犊,4人特意选购了同一品种和大小的牛犊,回到了大义村。

  同一种牛犊,不同的喂养方式,仅仅过了半个月,薛占军就沉不住气了,“你这牛毛色看着油亮油亮的。”他指着薛大森的牛说:“再买饲料的时候帮我也买点。”又过了一个多月,其他村民也来围观。

  “咱们不光得算成本账,也要算算利润账。”薛大森将饲料成本和最终出栏重量结合起来算,两位养牛大户率先改变了喂养方法。渐渐地,村里的养牛户纷纷采用了新法子。

  项目建设缺资金村支书带头“掏家底”

  “我们至少要建600个栏位!”“4栋牛舍、加工车间、饲料储备间、粪便处理区域外加办公区域,都得配备上。”班子成员一笔笔计算着,不说买牛、饲料和运行管理费用,仅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400万元的资金投入。

融媒画像

  他们起初打算通过村民集资。可还没看到效益就投钱,几乎没有村民同意。这时,薛大森带头拿出了6万元,两位党员许洪水和王存增各拿出了3万元,又有8名群众加入。党员示范带头,再挨家挨户做工作,大家的积极性才得以调动起来,记账簿上的名字多了起来……

  “凑够90万元我们就敢干!”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大义村刚刚申请了300万元的“强村贷”。然而工程开工后,他们却收到坏消息:“强村贷”只能用于资金周转,不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申请没有通过。“工程已经开工,还能继续吗?”有社员问;“我不想参与了,把钱退给我吧!”有社员说;那些本打算交钱的新社员也打消了想法,开始转为观望。

  “我还有点家底,甭愁。”做工程建设起家的薛大森当天晚上回家跟妻子商量后,拿出了家里300万元的存款。他先是退还了两位社员的钱,紧接着又让工程开了工。

  “寄养式”养牛社员省心又省力

  养殖场如期建起来了,但钱都投到建设中了,第一批牛用啥买?此时家底已空的薛大森不顾家人的反对,抵押了自家的房子,又跟亲戚朋友借钱,买了第一批共200头牛。“那段日子真难,我一个来月的工夫掉了14斤肉。”薛大森感慨万千。

  今年1月份,薛大森将村里的困难反映给商河县委组织部,情况一下有了转机。通过县委组织部的联系沟通,农商行在实地考察项目后,决定向大义村贷款300万元。银行工作人员现场考察时,组织部的工作人员说:“放心贷给他们吧,这个村的党员是干事的人!”

  “党支部+合作社”,让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合作社渐渐步入正轨。今年5月份起,首批200头牛出栏带来了第一笔收益,合作社流转资金多了,社员也多了起来。在这里,村民们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金,就可将自家的牛寄养。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不仅提升了牛的品质,还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养殖数量也不再受场地限制;合作社通过统一出售,给村民争取到了价格的主动权,参与投资的社员们还将在年底领到第一笔分红。

  看着日渐红火的合作社,当初退款的社员又给薛大森打来电话:“还有栏位吗?”

  “有,给你留着呢!”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融媒·画像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郝倩 赵晓明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