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稻花香 现代农业正当时

2021-09-13 06:36:4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张龙

责任编辑:鞠月芹

  金灿灿的水稻迎风起浪,沉甸甸的稻穗闪着光芒。9月11日,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席家庄村的金黄稻田里,几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用黄河水灌溉的吴家堡大米迎来了收获的日子。“现在收割的是咱们村的大米早熟品种,虽早于正常的大米上市时间,但口感一点也不差。”席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建波告诉记者,尽管9月9日才刚刚开始收割大米,预购电话却早早打了进来,首批的4万多公斤大米几天时间就已经订出去近一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黄河岸边稻花香 现代农业正当时

  黄河岸边的金黄稻田。(本报记者张一摄)

  吴家堡街道地处黄河岸边,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大坝与原黄河二道坝之间,所在的黄河河段,河底高出地面3至4米,成为地上河,俗称“悬河”。特殊的地势,造成土地碱化、涝灾频频,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吴家堡人都饱受饥荒之苦。1964年,吴家堡迎来第一次“稻改”,“用上了黄河水,亩产达到250公斤,终于能吃上饱饭了”。这次“稻改”的成功,在解决饥荒问题的同时,也拉开了后来吴家堡大米声名远播的序幕。经过多年水稻种植,作为辖区发展水稻种植代表村的席家庄村却遇到了危机——村民人均二三分地,个人种植不挣钱,又赶上出门打工风潮正盛,水稻田荒置的面积越来越大。村“两委”决定,成立大米合作社,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然而,传统种植方式亩产量一直上不去,大米品质也得不到提升。“我们请到了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张士永教授,在想办法提高大米产量的同时,也更新品种、提升品质,毕竟随着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提高,消费者最看重的就是营养好、口味好。”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道坚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席庄大米”已成为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席家庄村通过开展“稻虾稻蟹共养”,种植“百亩油菜花田”的方式,形成了以大米种植区为主的水稻观光、以油菜花基地为主的近郊观光以及双龙湾旅游基地,构建了生态美、环境优、体验好、气息足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席家庄村与数十年前的那个贫困村彻底说了再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黄河岸边稻花香 现代农业正当时

  吴家堡大米喜迎丰收。

  距席家庄村几公里远的美里湖街道蒋庄村,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村民们也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村挨着黄河大坝,离市区非常近,出门打工就像上班一样规律。由于靠近黄河,土质含沙,很多经济作物不能种,一年也只能种一季小麦,连种带收至少要半个月时间。要是出去打工的话,一天就能挣一两百块钱……”郑小美今年54岁,是蒋庄村村民,说起宁愿土地荒置也不愿种植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美里湖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学明说,这几年,美里湖街道一直在进行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号召各村除荒。2021年5月,槐荫区与山东省供销社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山东省供销社在槐荫区设立示范和实训基地,帮助槐荫区培养“三农”专业人才,助力槐荫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位专业的“田管家”一来,美里湖街道看到了希望,合作一拍即合。“街道和供销社来跟我商量,希望村里能成立合作社,让村民把土地流转进来,供销社再与合作社合作,进行土地托管。”蒋庄村党支部书记于友忠说,他了解了土地托管政策后,很快就与村“两委”成员一同投了赞成票——省供销社的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选种、耕种、灌溉、看护、销售等所有环节,村民有保底收益,庄稼收获后还有利润分红,有能力的村民可以选择在自家田里打工。

  很快,秸秆还田机、旋耕犁、撒肥机等备耕设备就运到了田间地头,高粱、大豆、蜜薯都伴着烈日开始生根。“我们希望将来这些农作物能助力乡村振兴,蜜薯产业可以做成‘美里蜜薯’特色品牌,大豆产业可以打造‘高产大豆’特色村,‘高粱红’也会成为这个片区最明艳的色彩……”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修文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张龙)

  ●百姓心里话

  “村子越来越好,我们都感到骄傲和自豪!”说起村子的变化,今年58岁的席家庄村村民刘立明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的稳定收入就比当初自己种地的收入高,同时还把我们村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可以外出打工,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增长了一大截!”现在刘立明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工资也让他很满意。

  早在2018年的时候,席家庄村就把140亩麦田改种为油菜花,每逢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席家庄村便会沉浸在四溢的花香中。“每天晚上出门都能闻到一股清香,这样的居住环境真惬意。而且利用油菜花观赏旅游带来的客流量,我还能做点小生意。”刘立明今年不仅把农产品摆上了货架,看到不少游客都带着孩子来玩,他还卖起了儿童玩具,一单接一单的生意让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记者感言

  走进槐荫沿黄的29个村庄,一旦聊起村里的特色,每一位村民都如数家珍,“谁不说俺家乡好”是这里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槐荫区持续提升黄河槐荫段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从延绵不绝的杨柳绿堤生物防护林体系到千亩银杏林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绿色生态已经成为这里的名片。与此同时,在沿黄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槐荫利用沿线村庄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文景观高标准建设了田园综合体,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都市农业转型,完成了7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建设任务,打造10平方公里的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以及268亩齐鲁样板花园,实现了“四季有花可赏,有香可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席家庄村采访时,有这样一组数据印证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几年前村民的平均收入只有1万余元,而现在已经将近3万元。席家庄村的改变并不是个例,而是沿黄29个村庄的共性。

  眼下,槐荫区正在加速推进“七星九美十三香”沿黄29个村片区打造,积极建设集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业带。伴随着现代农业的腾飞,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槐荫的生动实践。 (张龙)

作者:张龙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