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四门塔的一次抢救性保护

2021-09-13 12:05:18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路方红

责任编辑:鞠月芹

1950年代,四门塔的一次抢救性保护

  □路方红

  华夏第一石塔——四门塔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市南郊30公里的柳埠。它地处泰山之阴,山清水秀,文物荟萃,民风淳朴。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劳动生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四门塔旁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还发现过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后半叶,这里建起了一处佛教中心——“朗公寺”,即后来之“神通寺”。

  神通寺的创始人是朗公(京兆人,俗姓李)和尚,他在当时统治者支持下,将朗公寺达到“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之规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杨坚敕令更名为神通寺。神通寺历经1400多年,几度兴废,至今尚保存下来众多闻名中外的珍贵文物,如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造像、唐台基、墓塔林、历代碑刻等,成为今人研究历史文物、佛教文化、雕刻艺术、建筑艺术的丰富的实物宝库。

  四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石塔。该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四门塔通高15.04米,每边长7.4米,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刹。塔室中心有石砌方形塔心柱,上有16根三角形石梁。塔中心的石柱四面各有一尊石雕佛像,皆螺髻、盘膝、朝门而坐。1961年,四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后有参天古柏、重围合抱,主干上分九枝,称九顶松。至今两千多年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老树古塔相映成趣、秀丽壮观。附近重峦叠嶂,幽谷清泉,使人交口称赞、流连忘返。

  四门塔附近还有一座盛唐艺术奇葩——龙虎塔,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砖石结构,高10.8米,方形。塔身由4块石板筑成,雕有四大天王、迦叶和阿难、佛、菩萨、飞天、龙虎、云等。每面石板中央各开 一宝珠券门,塔身内方形石柱上各雕盘龙、佛像、飞天等。塔檐用砖砌筑,仿木结构重檐,檐下有双跳华拱承托,上置覆莲、项轮、宝顶为塔刹。龙虎塔整座建筑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富丽堂皇,显示了盛唐造型雕刻艺术之精华,为我国稀有古建筑。龙虎塔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沧桑,朝代更迭、战争、天灾、人祸,到了1950年代初,已经伤痕累累、濒临塌陷。四门塔塔身已经开裂,内部的石梁也已倾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当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各种经费非常紧张。且四门塔位于荒郊野外,条件异常简陋,欲要维修,困难重重。刚刚调到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会工作不久的路大荒先生,奉上级的指示,到四门塔做抢救性维修保护工作。他没有讲任何条件,亲自带了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因陋就简,在当时人迹罕见的荒野外开始施工。

  根据有限的资料,我们得知,路大荒先生亲自带领工人们在四门塔旁生火,打铁施工。围绕塔身外墙加了三条铁箍,将它箍了起来。他们在塔内用石柱顶住快要掉落的三角石梁,为将来全面修复四门塔奠定了基础。但具体的考察及修复过程,我们知之甚少。

  2019年11月,山东省图书馆配合王献唐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举行了一次“暇园清芬——鲁图先贤文献珍品展”的小型文物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上,一件由济南青年收藏家张经伟先生提供的展品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是两份年代久远的文件,一件是路大荒先生亲笔撰写的关于抢修四门塔情况的报告,一件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关于柳埠四门塔抢修情况报告的复写件底稿。路大荒先生的手稿写在民国时期济南道院一篇道教系统内部公告文章的背面,透过薄薄的绵纸,还可以隐约看到反面的字迹。而文管会报告的底稿,用的是侵华日军遗留下的日本陆军部红格公文纸,纸质边缘可清晰见到印刷的“陆军”二字,并可看到“东京奥古纳”的字样,推测是一印刷作坊的名字。很显然,这种纸张是日本侵华时期遗留下来的,当时仍作为办公用纸继续使用着。这两份稿件的用纸也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百废待举之时,政府及人民朴素勤俭精神的真实状况。

  两份稿件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路大荒先生报告中的“本会派我照现时情况估工抢修”这句话,在文管会报告中改为“本会派路大荒同志照现时情况估工抢修”。以下是报告原文:柳埠四门塔抢修情况报告(一)四门塔状况

  塔在历城县第八区柳埠乡东北五里许之山麓上,系用石筑成。因历年久远,塔身四周均有裂纹,四个门的券顶石均已断裂,石造像四躯的面部手部已均被毁坏,塔顶杂树丛生。(二)抢修经过

  本会派我(路大荒同志)照现时情况估工抢修,塔内用石柱十二条,石梁四架,把券梁顶好,东西南三门全用石料砌成方花垒好,北门用石框石券垒好,加添木料朱油门一具,造像台座均已整修完好,工毕即用铁锁把门封闭,备有钥匙两把,一交柳埠八区区公所,一带回本会。塔身外部加铁箍三道,塔基北面,用灰石砌至滴水檐外,内外裂纹均用灰抅抹,塔顶杂树悉为拔除。

  在四门塔旁边有古松一株,即邑志所载之九顶松,根下旧有用石砌的台基,在敌伪时期被破坏,在附近又有传为唐代建筑龙虎塔一座,内外石雕佛像极为精美,惟是近年以来被人把雕像毁坏。我们根据现况,把古松台基照样垒好,并把龙虎塔四个塔门用砖灰堵塞,防止继续被人毁坏。又在四门塔附近捡拾陶鬲足一块,残石器一块,残蚌片二块,带回研究。(三)附陈意见:

  四门塔即在神通寺残址,除四门、龙虎两塔而外,宋金元明石塔碑碣尚有多种,有宋绍圣间石塔一座,上有元延祐年间时人墨笔题名,尤可宝贵。在近之千佛崖唐显庆间造像多种及柳埠乡约五里之九塔寺,山上唐天宝造像多种和唐代砖塔并塔内塑像,塔身宋大观金天会题名均有文化上重大价值,拟请转知历城县,对群众进行爱国教育,对古代文物加以重视。

  路大荒十二月十八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从这两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了1950年代初期的文物专家们,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亲临现场,带领工人们排除困难抢修四门塔的情景。通过这两份文件也可以了解到,路大荒先生1953年12月18日将报告提交古管会后,第二天山东省古管会的正式报告即已拟出,行政效率也是相当高的。

  同时我们从报告上得知,路大荒先生此次抢修四门塔过程中,不但对四门塔进行了抢修与保护,并对塔旁古松,即邑志所载之九顶松台基进行了维修保护,该古松时至今日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在对四门塔维护过程中,路大荒先生还对神通寺遗址周边文物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了唐代建筑龙虎塔,其内外石雕佛像极为精美,可惜已损毁严重。在当时资金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将龙虎塔四个塔门用砖灰堵塞,防止人为毁坏,为保护龙虎塔及日后整体维修龙虎塔打下了基础。鉴于四门塔周围丰富的唐宋古塔、元明清碑刻、塔林,及唐千佛崖等众多文物“均有文化上重大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还拿不出充足的经费给予全面保护,路大荒先生在报告中尤其提出“对群众进行爱国教育,对古代文物加以重视”,体现了一位老文物专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之心。

  张鹤云先生(1923年—2008年),系山东省著名画家及教育家,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画院艺术顾问等职,也是路大荒先生的忘年好友。他在1950年代末期曾赠予路大荒先生他精心绘制的一幅国画,并赋诗一首:昆嵛山前归暮鸦,胜境犹存四门塔,蔓草古烟凭吊者,惟有一二考古家。将路大荒先生四门塔文物考察修复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望着这两份陈旧的工作报告,欣赏着张鹤云先生的画作,路大荒先生带领工人们抢救性维修保护四门塔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时间的年轮已经又转动了近七十载,每当我们在这盛世中华的美好时光中,或家庭出行,或好友相伴,徜徉在美丽的神通寺风景名胜区,尽情欣赏着古朴端庄的四门塔、精美绝伦的龙虎塔时,大家还会想起那些文物专家们为祖国文化遗产做出的艰苦努力工作吗?正是在我国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才得以代代延续,以它最美好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

作者:路方红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