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时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两周年之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奔流高歌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活动重头戏之一—“大河奔流高歌行—直播新黄河”沿黄九省(自治区)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大型融媒直播节目(以下简称“直播新黄河节目”)在当天上午正式与观众见面。经由济南报业全媒体平台以及央媒、全网平台的联动直播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新黄河”全网直播传播点击量超过3250万次。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9月18日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两周年的日子。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沿黄九省(自治区)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方面交出了怎样的答卷?为了展现好这份答卷,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精心策划开展“大河奔流高歌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活动,派出11路22名济南报业全媒体采编精兵,赶赴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九省(自治区)展开采访。在9月18日上午的“直播新黄河”节目中,济南报业主持人在济南融媒体中心演播室与已赶赴沿黄九省(自治区)开展实地采访的记者进行了视频连线,通过记者们的讲述和拍摄的视频短片,沿黄九省(自治区)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做好“黄河文章”的典型事例、生动故事得以一一呈现。在现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研究员、国家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家组骨干专家李飞和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围绕沿黄九省(自治区)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业分析,给出了科学建议。此次直播进行了多项创新:全网联动直播传播,除了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传播外,同时在人民网、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新闻网等央媒平台和微博、抖音、头条、凤凰、百度等客户端平台矩阵同步直播;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搜狐、网易、腾讯、澎湃、哔哩哔哩、UC、梨视频等客户端推出报道。不只如此,18日15时48分,不少市民收到了济南首条5G消息,该消息由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舜网传媒发出,所传递的正是此次融媒直播的情况及链接。超过两个半小时的直播获得全网广泛关注。经由济南报业全媒体平台以及央媒、全网平台的联动直播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新黄河”全网直播传播点击量超过3250万次。如此广泛的传播,不只让济南、山东人民看到了“新黄河答卷”,沿黄九省(自治区)及全国观众也同时见证了这场直播。不少观众边看直播边评论:“这节目真棒!”“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山山水水都活起来,济南的美好画面就在眼前”“工作忙起来很少出去,看直播感受沿黄九省最新风貌太过瘾了!感谢济南报业,感谢记者的付出!”……刚刚结束了第二届黄河生态大会济南之行的甘肃、四川、山西、宁夏等沿黄九省(自治区)的不少代表,也观看了这次直播,他们纷纷为节目点赞。四川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会长孙泽辉感慨:“节目做得好,让我对沿黄九省(自治区)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董彦岭表示,时值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两周年之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推出这样的融媒报道非常有意义。报道涉及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很多方面,从这些方面对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并谋划后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式呈现,很不错。希望媒体将来更密集、多层面地关注黄河流域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9月19日至29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将在全网推出系列政经深度报道及一批高水准新媒体产品,全方位、多维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全景展示黄河流域壮阔的新时代“大河长卷”。
九曲黄河行万里奔流不息连九省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
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黄河流域自然景观壮丽秀美,沙漠浩瀚,草原广布,峡谷险峻,壶口瀑布更是气势恢宏。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黄河流域又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
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郭尧摄)
青海倾力守护黄河源头
黄河源头玛多县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黄河流域年总径流量的43%是在玛多县汇集而成。由于海拔高、高寒缺氧,年均温度只有零下4摄氏度,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玛多县的很多牧民成为玛多“山水草林湖”的“生态管护员”。目前,全县3042名生态管护员在不同的地方,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守护着黄河源头、守护着青山绿水最美家园。“生态管护员”制度为牧民每月增加了1800元的稳定收入,也让他们成为环境的保护者。如今,全省十几万名各类生态管护员共同守护着大美青海,政府和群众共同参与治理的全民生态保护机制已经形成并运转流畅。
“吉祥娃娃”已远销国外。(李想摄)
四川国外热捧草原文明
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也要加快高质量发展。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四川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力讲好“黄河故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不仅有壮美绝伦的风景,其悠远的历史及特有的牧区文化更是孕育了灿烂的草原文明,现在火爆网络的手工艺玩偶“吉祥娃娃”就产自唐克镇白河社区。如今,“吉祥娃娃”已远销到日本、荷兰等国,被称为“草原小精灵”。社员们告诉记者,她们一方面为自己的手工技艺得以呈现感到满足,一方面为自己对家乡旅游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感到自豪。曾经只能待在远山牧场的牧民在民族工艺上得到了成就感,也成就了手工社。
甘肃誓将荒漠变成绿洲
“八步沙”林场航拍。(王汗冰摄)
此次甘肃采访之行,记者深刻感受到了甘肃人坦诚、直率、热情豪爽的性格,但更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们面对恶劣生态环境不低头、不认命、坚忍不拔,誓将荒漠变绿洲的精神。“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土门镇,取意“出门八步就是沙”。1981年,六个土门镇年迈的农民凑到一起,以联产承包方式组建了集体农场,共同在“八步沙”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治沙行动。40年来,这六位老汉和其子孙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在甘肃,治沙“六老汉”及其子孙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当代愚公”,“六老汉”精神更是鼓励着更多甘肃人前赴后继投入到治沙大军中。
红瓦绿树的闽宁镇。(卢宇辰摄)
宁夏移民发展再谱新篇
在宁夏银川市区西郊贺兰山下,记者见到了电视剧《山海情》中号召村里人移民的村干部原型—谢兴昌。谢兴昌所在的闽宁村,是福建和宁夏共建的移民村。作为宁夏西海固地区搬出的第一代移民,谢兴昌也是号召村民搬迁的闽宁村第一任村支书。从昔日的干沙滩,到如今的红瓦绿树、街道整洁、企业林立的“金沙滩”,谢兴昌的故事是宁夏移民发展的缩影。一部宁夏发展史,半部是移民。自1982年12月党中央实施“三西”扶贫以来,宁夏先后组织了6次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共计123万人迁出生存环境恶劣的家乡,在新家园建设“金沙滩”。展望未来,勤劳的宁夏人,将继续书写崭新的篇章。
黄河内蒙古托克托县段。(张有水摄)
内蒙古沙漠小城高歌向前
1989年,乌海市的刘粉梅女承父业成为一名林业人,在乌海滚烫的黄沙里挖坑种下第一棵树。从这一刻起,她正式成为当地人口中的“播绿人”。32年过去,当初栽下的小树苗已绿树成荫,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刘粉梅和乌海市治沙站的同事们在3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营造起2.9万亩人工林,以每年90%以上的树木成活率,让沙海变成绿洲,让荒山不再荒凉。
由于生态持续向好,从2018年开始,每年三四月间,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等候鸟来到乌海湖栖息繁衍,吸引了大量游客,黄河两岸已经成为乌海市最美的旅游风景线。这座被沙漠包围的小城,正随着奔腾的黄河水,一路高歌,一路向前。
临汾市吉县段黄河一段。(宁宇豪摄)
山西昔日黄土今着“青衫”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2.2%。近年来,山西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等方面出发,着力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十三五”时期,山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大为减轻,黄河入河泥沙量大幅减少。记者采访了多位居住在山西的“见证人”。不论是为黄河拍摄了10万多幅图片的“农民摄影师”吕桂明还是驾驶摩托车飞越黄河的“第一人”朱朝辉,谈及近两年来的“黄河故事”“大河新篇”时,都带着强烈的自豪感。“十四五”时期,山西还将全面推进主要河流、湖泊等生态保护与修复。这块广袤的黄土地如今已遍着“青衫”,一幅美丽的生态新画卷正加快展开。
令人向往的“鸟类国际机场”。(李鹏飞摄)
东营蓝黄交汇美景常在
东营黄河入海口,这里是“蓝黄交汇”的壮美景观所在。近年来,东营市也在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以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为龙头,统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修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治理模式,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样板。东营市紧扣“黄河入海”地域标识特色,围绕“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世界级旅游资源,努力让黄河三角洲成为向世界展示黄河文化的标志地。除了生态保护,东营市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在这片土地上,新黄河正奔流,新征程已启航!
壶口镇晋陕大峡谷苍翠满山。(周星权摄)
陕西黄土高原挺进“深绿”
上世纪末,延安年入黄河泥沙多达数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延安市宜川县每年入黄泥沙就有约950万吨,在这里,没有树的荒山常年风沙肆虐。悬崖作为石质山地没有适合种植的土壤,宜川县的造林队却创造出“石坑客土大苗”法,17年来他们就这样种下了百万株树苗。2021年7月2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一张卫星对比图,引发人们普遍关注。经过23年退耕还林,延安的黄土高原正由“浅绿”向“深绿”挺进。从退耕还林还草,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陕西年均入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8亿多吨降至2.7亿吨,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九曲黄河十八弯”最后一道弯。(马睿摄)
河南黄河岸边“生财聚宝”
“九曲黄河十八弯”,兰考地处最后一道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这次决口改变了黄河的走向,更形成了九曲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弯—兰考东坝头。现在的兰考,已经是河南省打造的九个黄河滩区草业县之一。以前,泥沙沉积留下来的盐碱地,现在变成了全部现代化管理的种植紫花苜蓿的优质草场。黄河滩区为啥种植紫花苜蓿?这与它的生态效益是分不开的。以前百姓在黄河滩区种植最多的是粮食,因为土地贫瘠,种粮的收成有限。现在,兰考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方式助力农民增收,滩区地成了高颜值、能生财的“聚宝盆”。
东明县兴东社区全貌。(孔炳文摄)
菏泽滩区居民喜迁新居
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社区是黄河滩区居民的迁建点。“我们原来住在‘脏乱差’的旧村屋,现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社区,打心里感到是一步登天。我们居住的新房子简直像花园一样,大家都感到很高兴。”兴东社区70岁居民李汉民的一席话,代表了众多已乔迁新居的滩区居民的共同心声。新社区内,暖气和太阳能等设施统一配备,道路管网、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幸福院、超市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像李汉民一样,菏泽市共有14.6万黄河滩区居民陆续搬进了新房,千百年来滩区群众“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济南起步区焦集村村民的新生活。(赵晓明摄)
济南这片热土成绩斐然
“看着安置房一天天变高,就像看着小孩儿长大!”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安置西区一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大桥街道焦集村村民丁文英的期待也愈发强烈—16栋漂亮的“拎包入住”精装楼房取代了从前的平房、土屋,梦想中的生活很快就要实现!安置区建设帮助许多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这让起步区建设多了一份温情。村民们一句句的“党的政策好”“济南发展好”“日子过得好”,朴实又真诚地抒发着情感。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进程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可谓成绩斐然,已有4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440亿元。穿黄隧道将于今年10月正式通车,凤凰黄河大桥也将在年内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