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毛衣店3位中年女店主,周曙燕、高香丽和王玫,年龄52到59岁。一团绒线,两根毛衣针,在灵巧的双手间翻转跳跃。她们眼神专注,不断琢磨着新的针法和花样。
经二纬五路,因靠近济南火车站,人流密集,小店云集,是条热闹的街道。
见闻高香丽(左)、周曙燕(中)、王玫(右)
在这条东西向的路边上,有一家特别的毛衣店。走过的人无意间朝里一瞥定会惊到:“嗬!这么多人!”“现在还有人织毛衣啊?”惊愕之余,赶忙掏出手机拍下眼前的一幕:十来平方米的小店里,十几位女士坐着小板凳,各自怀里一团毛茸茸的线团,就着阳光织得带劲儿。
类似的小店在街上零星也有几家,但能有这样的场景的,这里算是独一份。往来行人的惊讶,她们早已见怪不怪,甚至连头都不会抬一下,依旧专注于手里跳跃的针线。
有生活艰辛也有爱好支撑 “三姐妹”创业
带着像那些路人一样的好奇,我们推门而入,进入了这个“小天地”,听她们聊起了小店的故事。
“手工毛衣好在哪?”
“柔软、舒适、花样多变。最重要的是手工织出来的衣服有呼吸感、有爱。”
59岁的周曙燕是这家小店最初的经营者,说起手工毛衣,她能说出一连串的优点。17年前,因单位破产,周曙燕成了一名下岗女工。孩子上学正当用钱,她琢磨着要自己创业。“当时我家就在‘三大毛线一条街’上,我想那织毛衣吧。”周曙燕还记得最初创业的时候,因为没钱租门面,她将家里两室的房子一间留作孩子的卧室,一间改成工作间,买了简单的设备工具,在楼外挂了一张小广告牌,家庭式毛衣店就此开张。
“牌子挂上不到20分钟就来活儿了!”回忆到这,周曙燕依然兴奋,当天她就揽到了20多件毛衣的订单。“我还记得顾客去我家里,我给他们量尺寸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店里每天都是热闹景象
套头毛衣25元、开衫毛衣30元……那几年里,周曙燕半夜两点前几乎没睡过觉,一针一线里都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因为太累,周曙燕曾经放弃过。攒了一些积蓄后,她在经二纬五路租下了这间小门头,专心卖毛线。直到2008年,创业伙伴高香丽的加入,让她重新拿起了毛衣针。
高香丽与周曙燕几乎同龄,在顾客眼中,高香丽是织毛衣的“高手”,也是店里的“技术核心”。姐妹俩一个负责推销、一个负责技术,小店积累了不少老顾客。后来,同样喜欢织毛衣的王玫也被拉进来,三姐妹开始一起经营小店。
“学会了也不想走”有顾客连续“扎”这里十余年
手工毛衣在市场上一直受成品毛衣的冲击,特别是网购兴起后,购买手工毛衣的顾客更少了。市面上很多手工毛衣店早已关门,然而这家小店却在夹缝中顽强地生长着,背后的原因令人好奇。店里忠实的老顾客、81岁的高桂芳老人道出了缘由:“她们管教会呢!从头到尾!”顾客来店里,买上5两毛线,从起针到收针,从早到晚,哪怕你天天待在这织,店主也手把手地教。
大家在一起研究新织法。
小店的吸引力不仅只有“包教会”。店内正巧来了一位顾客,采访只能中断。她环顾四周的货架,对买哪一种材质、颜色拿不定主意。周曙燕搬来两个小板凳,和顾客并排坐在小桌前,拿出几种不同的毛线一一介绍、对比,又在旁边的小本子上计算着毛衣的尺寸,精确算出需要的毛线数量。在顾客纠结与选择哪种蓝色时,她将两种深浅的蓝色毛线捻成一股,这一配色让顾客惊叹不已:“你的眼光可真好!就选这个吧!”“行,我这就给你把线缠好。”
整个选购过程长达半个小时,周曙燕全程耐心细致、语调亲切、不急不慌,让人如沐春风。对她来说,在店里,顾客始终在第一位。
“我就爱来这家店,因为在这里待着心里舒坦。”“学会了也不想走。”一位织着毛衣的阿姨抬头对记者说。她们中,有的顾客已经连续“扎”在店里十余年。
不起眼的小店上演过很多温暖瞬间
一壶清茶,一盘冬枣。借着午后斜射而来的阳光,小店里的板凳多了起来。刚送完孩子的妈妈、退休的中年妇女、刚把小孙子哄睡的奶奶……她们怀里一团团绒线,给初秋带来了一丝暖意。大家借着织毛衣的空,聊家庭、聊新闻,毛衣店俨然是一个小型社交场所,很多人在这里结识了新朋友,找到了新乐趣。
为了让毛衣款式更时尚,她们也经常从“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上寻找设计灵感。这几年,陆续有不少年轻人加入,让周曙燕、高香丽和王玫欣喜。“年轻人也爱织毛衣呢!”曾经有一个大学生寒假连续在店里待了好几天,只为给自己的女朋友织一条围巾;有一个爱好手工的小伙子,穿着自己织的毛衣来跟“阿姨们”交流技法;有一群公益志愿者买了很多毛线,要给孤寡老人织毛衣、献爱心……小店里,上演过很多个温暖的场景。
即使像高香丽这样的“高手”,一天顶多织一两毛线,收费50元。身边不少人建议她们直播织毛衣、网上卖毛衣,收入会更高。三姐妹笑得朴实:“我们先经营好这方小天地。”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