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三社区的住宅大都上了年头,住在这里的居民也以老年人为主。基础设施和居民都在步入“老龄”的小区,却不乏智能化的新兴服务。净水系统、代买代送、送餐上门……件件小事都体现着细节里的温度。
在社区27号楼旁,有一处“红领驿站”,每天这里来往的人们,也是新与老的交汇。年轻人大都为20到40岁之间的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老年人则大都是7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党员。
一家有难大家帮
27号楼是邻里和谐的典范
27号楼原本不属于第三社区。这里是中建八局一公司的宿舍,楼上的住户大都为转业军人,72户家庭中共有44位党员,其中党龄50年以上的就有23名。党员占比高,使得这栋楼一直以来以管理严格、邻里关系和谐著称。
在周边小区居民眼中,27号楼院无疑是邻里和谐的示范典型。设施改造总有党员主动跑腿协调、住户之间互相照顾,这座楼上有着很多感人的点滴小事。
住在3楼的一位老人,常年瘫痪在床,子女也不在身边。在楼上待久了,下楼晒晒太阳是老人的心愿。每当这个时候,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就会赶来帮忙。大家先将老人扶上轮椅,几人再合力抬起轮椅,一步一步顺着狭窄的楼梯缓缓挪步子。这些帮忙的邻居,也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
当年的年轻人都老了,老旧的楼房陈旧的设施,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住在5楼的一位老人,两年前摔断了腰椎,现在只能长期住在医院,有家不能回。
给老楼加装电梯成了楼上很多住户的心愿。72岁的党员侍平安是住户里的“老资格”,身体硬朗的他主动承担起了协调、跑手续的工作。“电梯装完什么样?”“会不会遮挡一楼光线?”住户们有很多疑问。侍平安实地去济南多个已经加装完电梯的小区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又在27楼建立了微信群,将政策文件、实地照片、价格等一一发到群里;对拿不定主意的住户上门做工作,整个协商工作进展顺利。
新老观念在这里碰撞
“红领驿站”真热闹
去年9月,27号院划归地方管理,成了甸柳新村第三社区的一分子,党支部归甸柳新村街道党工委管理,成了社区第六支部。原本“与世隔绝”的老楼融入了大家庭。
楼旁的这处小平房,原本是给老人们休闲娱乐所用。划归社区后,社区第一时间整修、粉刷了这处破旧的房子,并根据27号楼党员多、邻里和谐等特点,将这处小平房设为“红领驿站”,目的是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的物业管理。
“红领驿站”着实热闹。老党员们在这里开会、给社区年轻党员上党课、讲述革命年代里的红色故事……这处原本单调的小平房,吸引了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物业管理人员等很多年轻人。
27号楼上,70岁的党员杨冒忠患有脑梗后遗症,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坐在椅子上。但每次驿站里有活动,他都要坚持到场。大家都劝他在家里安心养病,但杨冒忠执意参加。为此,驿站里单独在靠墙边放置了一把椅子,那是老杨的专座。
“红领驿站”成立后,很快在这里汇聚了多股“红色力量”:党员管家班、物业管家、网格员……年轻人的到来,新老两种观念的碰撞,使得老人们有了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年轻人通过聆听老故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管理从“细”处着手
老年人乐享智能服务
社区的房屋大都建于40年前,辖区居民达5000人以上,是一个开放式老小区。而且居民中以老人居多,老龄化达21%。
老人多,设施旧,问题也就多。问题多,就要求管理在“细”上下功夫。和家物业工作人员马西领介绍,党支部联合物业走访摸底,对老年人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归类,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服务项目。
“从这些老党员身上,我们体会到,为居民服务,就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出可持续使用的解决方法。”马西领总结,他们一直在探索为老年人提供智能、高效、更贴心的服务。
社区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老人,党员网格员隔三差五就上门与老人聊天,帮老人纾解心情。物业管理人员建立了“老年人档案”,对孤寡老人、患病老人的具体情况一一登记在册,给他们提供“一键呼叫”“代买代送”“送餐上门”“上门陪聊”等贴心服务。小区老旧设施的改造、增加电瓶车充电桩、安装智能净水器、适老座椅……智能设备的增加使得老年人的居住质量提升。
26号楼3单元的一位老人反映,楼体外的管道脱落了。网格员现场拍摄照片立马发给物业。很快,物业维修人员就带着设备和配件来了。为了能够及时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社区与物业开发了诉求反映平台,居民的诉求可通过手机平台直接分配到网格员,由他们分配给物业人员和党员管家班上门处理。
“融入社区后,能为社区出点力,我们感觉很有归属感。年轻人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年轻态。”社区第六支部书记李丽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