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论“持久战”

2021-10-11 12:45:11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施永庆

责任编辑:鞠月芹

  如果认真审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人生,就会发现,“词人”和“武将”只是他冰山一角,在他身上,闪耀着更为深邃细密的领导人和爱国者的光辉。首先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他归南宋后,曾向宋孝宗上《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一系列治国强军的良策,特别是他的《美芹十论》,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10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南宋对金是否可战以及如何战胜的军事方略,是一部精辟的军事专著,其谋略尽现其中。

  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必定具备惊人的预见力。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执政,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初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后又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但事实上,独揽朝政的宰相韩侂胄军事准备并不充分,轻敌冒进,还听不进良言,将辛弃疾的建议置之一侧。辛弃疾忧虑之下,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其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便是用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北伐反遭重创的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忧虑。后来北伐失败,朝廷推卸责任,竟然以处置主战派的方式讨好金人,韩侂胄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早在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就曾做出“神预言”: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62年后,金果然为蒙古所灭,宋金结束了两相对峙的局面,金亡45年后宋被元蒙所灭。庆元六年(1200),被朝廷戴上“伪学”帽子的理学名家朱熹去世,只有辛弃疾不顾禁令,前来祭奠,并再次做出了“神预言”: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清康熙以皇帝之尊把朱熹推上神坛: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其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辛弃疾也是一个实干家。他前期功业建立在战争中,深知军队对南宋存亡的重大意义。1180年,辛弃疾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以“湖南多盗”为由,组建了一支2500人的“湖南飞虎军”。经过他的精心训练后,军纪严明,武备精良,成为南宋地方武装中的一支劲旅,《宋史》称其“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南宋后期,正规军不堪大用,飞虎军作为地方军队代表,屡屡被调往前线战斗,声名显著。从中可见辛弃疾的良苦用心,表面上是为维护地方治安,实际是在建立抗金部队,为北伐做准备。

  假如辛弃疾能够大权在握,将兵北伐,他能获得成功吗?辛弃疾的战略思想主要在其《美芹十论》《九议》中,他剖析金宋双方长短优劣,批评了“旷日持久而后决”,反对那些“欲明日而亟斗”的速战派,也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派,认为北伐之计应建立在持久的基础上“徐起而图之”,提出了诸如“外倾其敌,内厚其民”“小胜不骄,小负不沮”,在山东等地开辟敌后战场,以沦陷区的民众为内应等策略。南宋统治者倘能听取辛弃疾的建议,假以时日,恢复中原大业并非不能实现。

  当然,时代的不同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想要辛弃疾主持北伐成功,一个前提是,必须上下一心,信任辛弃疾,让他放手施政。以宋朝重文轻武、党争严重的政治体制来看,这一点不但无法做到,相反,他还会倍遭打击。在他之前,有宋仁宗时的狄青、宋高宗时的岳飞;在他之后,靖康年间不用李纲,咸淳年间不用汪立信,德祐年间不用文天祥。宋朝败亡,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人失误。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作为隐士,辛弃疾最终以稼轩字行,其中正是报国无门之后的椎心泣血之痛,“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只能寻求“独善其身”的生活:归休庄园,饮酒赋诗,相伴桑麻,寄意稼轩。据统计,辛词现存620多首,其中有500多首是在江西上饶、铅山、广丰一带写成的。古战场上少了一位武功超卓的铁血统帅,诗词史上却多了一位悲歌慷慨的豪放词宗,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1207年,辛弃疾因病去世,临死口中还在大喊:“杀贼!杀贼!”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说: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辛弃疾就是用这个“还我河山”的虚愿支撑着,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爱国诗词,读之使人不胜唏嘘。

作者:施永庆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