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漂亮楼房、过上社区生活、腰包鼓了起来…… 济南滩区群众黄河边开启“幸福模式”

2021-10-23 06:22:3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冯瑜 冯经伟 张晓涵 邵明红

责任编辑:卢卫美

  编者按 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东营垦利区杨庙社区考察。该社区是为改善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建的新型社区,覆盖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习近平对社区群众亲切地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我感到很欣慰。

  黄河滩区迁建,关系滩区百姓安居梦、致富梦,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在济南,也有面积为506平方公里的黄河滩区,如今怎么样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住上漂亮楼房、过上社区生活、腰包鼓了起来…… 济南滩区群众黄河边开启“幸福模式”

  滩区居民的新家园

  济南范围内的黄河滩区,涉及槐荫区、长清区、章丘区、济阳区、平阴县5个区县、358个村、33.9万人,占全省迁建人口的一半以上,任务最重。

  “按照全省黄河滩区迁建工作部署,济南从2017年5月开始,启动摸底调查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原则,从省级规划中确定的5类迁建工程中选择了外迁安置、护城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4类工程,解决黄河滩区防洪和安居问题。”作为全市黄河滩区迁建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谢堃介绍,历经三年多的攻坚作战,济南累计投资153亿元,截至2021年5月,全部完成4类迁建工程建设,建设8个社区、582栋安置楼,安置102个村,新建护城堤33.88公里,改造提升54个旧村台,新改建临时撤离道路215.8公里。

  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魏吉军,曾经世代住在距黄河不到500米的滩区,如今是长清区归德街道滩区外迁安置社区崇德苑居民,他现在的生活可以用美滋滋来形容。卫生院离小区400多米,走着五六分钟就到了;学校就在家门口,出门就是,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骑着自行车到五六公里外送孩子上学了;他已经不再务农,而是在一家保洁公司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住上漂亮楼房、过上社区生活、腰包鼓了起来…… 济南滩区群众黄河边开启“幸福模式”

  孩子们的乐园

  搬迁,不仅要搬出去,还要稳得住。为保障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济南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就业帮扶、产业扶持、医疗保障、社区服务等十大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外迁安置社区管理上,济南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委、居委会、网格支部作用,优化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网格为纽带、物业服务为基础的社会化管理新模式;在安置社区设立房屋维修服务点,通过宣传引导、联合办公、台账管理等方式,实现快速维修服务;部分社区采用在安置社区附近流转土地建设“爱心菜园”方式,解决邻近群众的吃菜问题;吸引社会投资,在安置社区加装车辆充电设施。

  为进一步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济南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通过增加集体土地收益等方式,对居民物业、污水处理等公共支出进行补贴。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指导方式选择物业单位,对居民缴纳物业费进行限价。

  劳动力应就业尽就业

  “和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兜里没钱也白搭。没有产业支撑,滩区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住上漂亮楼房、过上社区生活、腰包鼓了起来…… 济南滩区群众黄河边开启“幸福模式”

  整洁的新社区

  搬迁群众不仅要安居,还要乐业。济南通过建设产业基地、组建劳务公司、搭建就业载体、扶持自主创业、开展技能培训、落实兜底岗位、建设服务网络等“七个一”工程,实现滩区搬迁劳动力应就业尽就业,确保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目前,通过积极对接本地企业、建设产业园区等方式,全市实现6000多人周边就业;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的长清区归德街道、孝里街道劳务市场,实现每天近千余人就业。

  寻找发展新动能,首先要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济南发挥滩区土地连片优势,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鲁供丰农、金丰公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也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依托土地资源丰富、交通路网便捷、农业发展动能充沛等优势,围绕小麦、玉米等农业主导产业和奶牛、生猪养殖等畜牧特色产业,长清区于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还将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相关新闻:

  滩区变化大 百姓故事多>>

  感谢党的好政策 我们住上“幸福楼”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平阴县玫瑰镇外山村村民李庆印来说,曾经频发的水患,是他永远难以抹去的记忆。那时候,家家户户哪怕是借钱,也要把自己家的地基垫高,用来预防水患。

  去年6月,李庆印与当地六个村7300多名村民敲锣打鼓告别了世代居住的黄河滩区,搬进了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社区翠屏丽景。

  “感谢党的好政策。”李庆印说:“老家跟在这里的居住条件差距太大了,冬天这里有集中供暖,环境好,卫生条件也好,搬过来住得很舒服。”

  翠屏丽景社区,是平阴县实施滩区外迁安置的三个大型新建安置社区之一。这处现代化社区由安置楼、服务中心、幼儿园、配套商业等设施组成,如今已经成为居民们的新家园。为了让滩区群众住得稳,玫瑰镇建设了作为服务群众“中枢大脑”的党群服务中心,群众可以前来咨询政策、办理业务,大到土地流转、小到水管维修等等大事小事,都可以到这里一站解决。

  “现在,镇上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衷心祝愿滩区的群众生活更加美好,芝麻开花节节高!”2021年3月31日晚,在“齐鲁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平阴县安城镇党委书记门洪斌的深情寄语,成为该镇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攻坚工作的生动注脚。

  改良滩区盐碱地 重振黄河大米梦

  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而济南有一家公司,就有个在黄河滩区上进行盐碱地改良、重振黄河大米的梦想。这家公司就是位于济南平阴的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海水稻是新型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可以广泛种植在沿海滩涂、内陆盐碱地和咸水湖周边,能够改善盐碱地质量,缓解耕地压力,增加粮食产量。黄河三角洲有大片的盐碱地,海水稻的种植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拓荒人计划”发起人之一的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直积极参与推广该计划。

  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日辉告诉记者,历史上黄河两岸一直有水稻种植,黄河大米也是名声在外。但黄河大米的耕作方式比较落后,面临土壤退化和次生盐碱化的问题。这几年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践行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种植推广和农业科研,希望通过海水稻技术推广与应用,对黄河口土地进行生态修复,使荒地变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重现黄河两岸的生态美景,重振黄河大米。同时,他们也一直致力于搭建和完善数字化种植基地,可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消费者全流程的可视化追溯及在线监控、数据分析,提升农产品品质,为消费者带去优质、安全的黄河大米。

  从胡同里撑船到楼房里养老

  刘尚民的老家位于平阴县安城镇辛庄村,这原是一个距离黄河不到两公里的贫困村,全村只有93户村民,是山东省实施黄河滩区迁建的试点村。1944年出生的刘尚民是村里经历过黄河泛滥的一代人之一,胡同里撑船、在屋顶上支起锅做饭的场景留在了他的记忆里。用他的话来说,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辈子还会赶上住楼房的一天。

  今年1月2日,村里组织全体93户村民选了房。为了照顾刘尚民老两口和另外一户贫困户,村里打破了当初谁先交安置房保证金谁先选房的顺序,让两户贫困户先选了房。考虑到老伴儿下肢残疾,自己年龄也大了,刘尚民最终选择了一套一楼的房源,80平方米的房子南北通透,老两口住起来宽敞得很。

  安城镇9个黄河滩区迁建试点村中,辛庄村是最先搬上楼的。搬家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制定一个群众都满意的搬迁方案,村里没少费工夫。“村‘两委’成员反复商量了一整天,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后,又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再报镇里,这才有了现在实施的这个方案。”村党支部书记刘太勤说。由于自家的房屋实在是太旧了,评估分数并不高,刘尚民搬新家得往里掏两万元差价,他的侄子替他交上了这个钱。

  “他在村里干扶贫专岗每月有200元收入,去年一年光伏发电收益分了1万多元,再算上村里制定的前8天搬家、拆除旧房奖励1万元的政策,我们绝不能让一户困难户搬不上楼。”刘太勤告诉记者,老两口都特别感激国家的好政策。

  日子如树上的石榴红彤彤

  付庄村位于长清段黄河岸边,历史上经常淹水,“付庄不富”曾是这个村难以改变的现实。而如今,借助长清区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的机遇,付庄村实现整村搬迁。在全省最大的滩区外迁安置社区孝里街道“孝兴家园”,这个村庄正谱写出一首“付庄变富”的乡村振兴曲。

  见到村民周秀丽时,她正在新家做着“富贵花开”面点。五颜六色、漂亮又精致的花式面点格外吸睛。原来她也是地里的“老把式”,农闲才能出去打零工赚点钱贴补家用。而现在,家里的几亩地流转出去,每年能拿到稳定的流转费。闲着没事时她参加了街道组织的面点师培训,并拿到了资格证。现在,她就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店里打工,一个月3000多元。随着孝里街道引进佳宝牧业、诺克药业、山东地旺等农业龙头企业30多家,流转托管土地近5万亩,为滩区群众提供了5000多个工作岗位。和周秀丽一样,越来越多村民过上了“把地一流转转身拿工资”的潇洒生活。

  付庄变富的不只是群众,还有村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超带领村“两委”把村里多年闲置的荒地、边角地整理出来,把这些地一流转,30多万元就进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账户。村集体有了经济收入,付庄就着手改善民生。200平方米的标准型幸福院建起来,70岁以上老人可以吃上热乎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火起来了。孝文化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峰山红志愿者服务队每月都要在村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夜幕降临,社区广场上,孝文化艺术团成员们跳起了广场舞。搬进新居,生活、工作有了奔头,滩区群众的日子正如树上的石榴,红彤彤。

  听听百姓怎么说

  孝里街道土台子村村民徐淑富——

  徐淑富,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黄河滩区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在3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百篇顺口溜。这些顺口溜主要记录和反映了滩区群众生活的变化和感言。采访现场,徐淑富给记者念起了她新创作的一篇顺口溜——

  “住楼房心里亮,感谢国家感谢党。新时代好社会,幸福生活真到位。环境好服务到,小区楼房勤打扫。监控多保安好,人才安全质量高。自来水照明电,燃气做饭更方便。暖气片供上暖,舒舒服服更喜欢。老百姓都说好,芝麻开花节节高。国家强农民富,全民共奔小康路。”

  她说,这些顺口溜都是她有感而发。因为她也觉得黄河滩区迁建工程“了不起”。

  孝里街道土台子村大学毕业生孟凯——

  今年23岁的孟凯刚刚参加工作。上中学的时候,他还在滩区老家居住,那里离黄河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孟凯说,那时候每到汛期,老师总是再三嘱咐,要远离黄河。

  时过境迁,现在的孟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国企工作。他还记得刚毕业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变,家里也搬进了新楼房。怕他回家不认识家门,母亲特意在孝兴家园社区门口等着他。当记者问他看到母亲特意为自己布置的新房间的第一感受时,他说,“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下找对象可好找了。”一番话,惹得一屋子人哈哈大笑。

  孝里街道许道口村村民宋海燕——

  “原来在村里住,赶到打工的超市得4公里路,来回折腾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孝兴家园农贸市场卖早餐,离家200米,还比打工挣得多。”孝里街道许道口村村民宋海燕的新工作让她很知足。不止如此,她的孩子现在就在小区附近的孝里中学读书,她可以安心在农贸市场做生意。

  在宋海燕看来,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可以影响到后边几代人。听习近平总书记说滩区迁建“了不起”,这真的是了不起的大工程。

作者:冯瑜 冯经伟 张晓涵 邵明红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