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三个走在前”目标要求之一。
创新,编织起泉城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希望版图,托举起省会跨越赶超的梦想。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是济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崛起的必由之路。对济南来说,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更加彻底地推进改革、更高水平地推进创新,特别是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实践、闯出经验。
加快布局科创核心承载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纷至沓来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如今的济南,创新火炬熊熊燃烧,1万平方公里的泉城大地成为发展的热土……
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区块链等高端前沿产业正在济南拔节起势,一批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引领全国、唱响全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增势良好,增长21.2%,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4倍。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44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85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技术合同交易额、省级重点实验室总量均居山东省首位。
这些成绩得益于济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济南加快布局科创核心承载区,大院大所相继落地。围绕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重大设施-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完整创新链。加强与国家高端科研机构合作,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等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落地建设,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所在济建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170家。高能级科创平台的落地,为增强济南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市引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之重器、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落地建设“电磁驱动高速测试装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有力提升了济南在国家科技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落地,泉城实验室、微生态生物医学、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等3家省实验室获批建设,初步形成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区。
多个强有力的平台载体加快崛起,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相继落户,为济南“走在前”提供了强力支撑。未来,我市将推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探索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集中突破基础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卡脖子”短板技术。培育高能级创新载体。高标准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高起点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高能级功能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发展动能体制机制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济南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亮点纷呈,为实现“走在前”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省首家“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衍生、孵化高技术企业174家,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集聚高技术人才3000余人,涌现出一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成立由丁肇中任名誉院长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建成全球第三个AMS(阿尔法磁谱仪)数据中心,也是未来全球最大的宇宙线数据库……
实现“走在前”目标,就要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下一步,济南将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企业和其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专职、兼职开展创新活动,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和高校学生到各类科技园区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促进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创新结出硕果的必由之路。我市将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推动驻济高校组建技术转移转化专门机构,加快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成果熟化转化。支持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济南大学科技园、齐鲁大学科技园、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科技部“一带一路”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合实验室等产业化载体建设。以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为核心,集聚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交易、知识产权运营、技术经纪、孵化加速等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打造济南科技成果转化“1+6+N”平台服务体系。此外,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力打造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积极打造辐射黄河流域、链接全国的技术转移中心。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引天下英才而聚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今的济南,重才敬才的风气更加浓厚,吸才聚才的土壤更加丰饶,正成为四海英才的向往之地。数据显示,近3年全市人口净增加43万,其中大学以上增加13万。驻济高校52所,在校大学生95万,每年毕业大学生接近17万,各类企业研发机构818家,人才总量达到239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正在加快建设。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实现“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提供了资源支撑。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济南将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泉城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加快建设济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加大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梯队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引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持续开展“才聚泉城”名校行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济落户就业创业。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完善针对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政策,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选择济南、扎根济南、书写梦想、成就事业。
人才引育是打造人才高地的重要一环。济南将创新人才引育工作机制,完善人才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开放融合、兼容并蓄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完善柔性引才政策措施。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推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评直聘,破除影响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加大人才房建设力度,多途径破解人才住房难题,完善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配套政策,探索使用推广“人才码”。
提供优质教育,才能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我市将打造国内一流优质教育,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战略合作,支持山东大学建设“双一流”国际知名高校,支持驻济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高校设置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公共卫生等一批急需领域学科。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设一批具有济南特色、全国领先的职业院校,高水平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如今的济南,创新犹如一粒粒造血因子,融入千年古城的血脉,助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奋力实现“走在前”,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