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民生“小事”提升民心温度

2021-11-09 06:36:4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兰萃

责任编辑:王浩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民生“小事”提升民心温度

  做好民政系统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升小康社会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完善解决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那么,我市民政部门是如何做好兜底保障,又是如何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近日,在“承诺有声 践诺有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展播活动中,由济南市民政局报送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项目给出了答案。

  脱贫路上不漏一人

  11月3日,天刚蒙蒙亮,市中区党家街道刘家林村村“两委”成员王官甲便像往常一样,来到了特困人员王亮的家中,打扫、做饭、收拾被褥……

  今年59岁的王亮,是市中区党家街道刘家林村的村民,原来与母亲、弟弟一起生活,享受低保待遇,但由于母亲与弟弟的相继离世,王亮的低保待遇遇到了阻碍。党家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美介绍:“根据规定,王亮必须要有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才能领到低保金。”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民生“小事”提升民心温度

市中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为王亮送身份证与银行卡。(本报记者 张有水 摄)

  办身份证怎么就成了难题呢?原来,由于王亮有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碍,常年戴着帽子,即使睡觉也不肯摘除,这就导致连一张标准的正面免冠照片都无法拍摄,身份证、银行卡自然成了奢望,低保纳入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为一张照片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得不到救助!必须想办法!”在党家街道办事处召开的专题会上,在市中区民政局副局长张燕的带领下,区民政局多次协调公安市中分局、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相关部门,申请为王亮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最终在公安、银行等部门的配合下,成功为王亮拍摄了一张标准的“有冠”照片,并办理了银行卡。2019年11月,王亮成功纳入了农村低保。

  然而,纳入低保不是最终目的,彻底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才是目的,为此区民政局又为王亮联系了区残联和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上门为其办理了残疾证,评定为智力二级残疾。按照特困人员认定程序,区民政局于2020年11月将王亮由农村低保转为农村特困,享受农村特困金每月1356元的供养待遇,并确定了王官甲为其照料人,照顾王亮的饮食起居。

  王亮只是我市实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把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实事作为工作的重点,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工作重点,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主动发现,加强风险防控,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截至6月底,全市纳入城市低保的有9439户、13796人,发放低保金6434.81万元;农村58938户、84532人,发放低保金2.66亿元。保障城市特困705人,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345.39万元;农村特困13542人,其中,集中供养3290人,分散供养10252人,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1.25亿元。

  民政业务也能“掌上办”

  在历下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前来咨询低保申请流程的市民刘女士。

  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前身是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在强化原有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实体化运作率先实现社会救助申请线上线下“一门受理”全覆盖。线下在“一门受理”窗口的基础上,增加了救助服务中心窗口受理点,同时在每个点都布置了救助一体机进行线上申请和政策查询、救助申请办理过程跟踪和办结结果查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救助申请,最后都会直接进入社会救助管理平台中心数据库,形成由受理、预审、转办、反馈、办结、查询、追踪等环节组成的救助工作闭环,实现救助申请信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线上传递,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调办”,由“群众跑腿”转为“数据跑路”,形成救助工作闭环。目前,我市所有区县均建设完成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

  很快,刘女士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手机完成了低保申请。“只听说过用手机办很方便,没想到居然只用几分钟的时间,比起以前真是方便多了。”刘女士在办理完业务后很是感慨。

  救助实现“私人订制”

  什么样的救助才最合心意?当然是量身定制的!

  没错,救助也可以“私人订制”了!

  今年,市民政局以市中区为试点,大力探索实施困难群众定制化救助服务,构建精准多元社会救助新生态。“我的心愿就是,能有个轮椅,躺累了的时候侄子能推着我出去晒晒太阳。”常年卧病在床的农村特困分散人员周培青,由于没有儿女,一直跟随侄子生活。2020年6月民政部门将周培青由农村低保转为农村特困分散人员。虽然每月的救助金足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但周培青一直有个小心愿,那就是想要一个轮椅,为了不给侄子、侄媳妇添麻烦,周培青一直将这个心愿埋藏在心底。在街道人员上门走访时,周培青才将这个心愿说了出来。

  “像周培青这样的困难群众有很多,他们的情况不一样,所以需求也不一样,如果像以往一样,按统一标准发放救助品会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为此,我们以市中区为试点,在有效夯实物质救助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困难群众定制化救助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维度更多元、靶向更精准。”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王辉介绍,为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救助,市中区以民政部门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圆梦微心愿 温暖一家亲”专项行动,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线上收集等方式,汇总城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及部分低保家庭的困难需求“微心愿”,按照“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众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梳理形成“一人一案、一户一策”困难群体定制化救助项目清单。目前已收集困难群众需求7大类300余个,涵盖“衣”“食”“住”“行”“娱”“学”“心”7个领域,包括物质、服务、精神各个层面的需求,全方位打造了“物质+服务+精神”多维救助模式。

  (本报记者 兰萃)

作者:兰萃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