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济南市司法局聚焦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工作优势,把为民办实事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推出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应群众新需求,给泉城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温暖法援
聚焦服务中心大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惠民
以打造法治济南“金招牌”为目标,把营创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强省会建设的有力支撑,用法治架起“保护网”、托起“公平秤”、搭起“连心桥”,助力我市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在全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4470余项证明事项无需群众跑腿,累计减少群众和企业提交纸质证明材料400余万份,进一步解决群众办证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等问题。深化“政府部门制度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持续推进行政处罚“四张清单”,编制典型案例,加强引导示范,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落实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代理机制,优选60余名律师组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团,向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法律服务。深入企业开展“法企同行”“法治体检”等巡回宣讲和法律服务活动1600余场次,为企业经营提供个性化、订单式、一对一法律服务,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
民法典宣讲进社区。
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便民举措
聚焦司法行政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出公证和法律援助系列举措,答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在公证受理、审批、出证等各环节推进减证便民,精简证明53项,编制37类114个事项证明材料清单,落实学历公证、学位公证、驾驶证公证3个公证事项“跨省通办”,尽全力减轻群众证明负担。加快推动“智慧公证”建设,在全市推广“在线咨询、网上预约、网上申请”服务模式,实现公证业务咨询、预约、受理、身份验证、审核等环节在线办理,全程“零接触”服务。推进公证与政务平台数据共享,实现公证与不动产登记、公证与车辆管理业务“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截至目前,共为群众办理公证与不动产登记联办事项535件,公证与机动车驾管业务联办事项9160件。深化“温暖法援”品牌建设,进一步降低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全市建立50家法律援助直接受理点,积极推进“全域受理、一网通办”机制、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承诺制。充分利用“济南法援在线”平台进行法律援助知识宣传、律师在线答疑、案件网上受理,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指尖上的免费法律援助服务。截至目前,法援在线综合管理平台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3万件,同比增长12.3%,接待咨询6500余人次,法律援助便民直通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0余次,依法捍卫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乡村振兴法治大讲堂。
聚焦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解难纾困安民
持续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提质升级,重点对排查出的涉及民生的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特殊行业和专门领域的纠纷,发挥“下呼上应”和衔接联动机制作用,整合资源,合力调处重点难点矛盾纠纷,1-9月份,全市“一站式”调解中心共调解矛盾纠纷4500多件。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行动,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1万余件。积极探索推动行政复议“容缺受理”,全市两级行政复议机构都已开通网上受理渠道,镇街依托司法所全部设立基层受理点,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复议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听民心、解民忧作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机制,线上不能直接解决的,对接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或区县司法局及时跟进,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回访,把群众诉求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积极服务民生、回馈社会。今年以来,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共接听解答
群众法律咨询11.2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市人民来访法律顾问室解答咨询近700件,接待当事人来访近千人次,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聚焦深化基层依法治理
强化法治宣传利民
持续深化“法治六进”,推进法治文化公园、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导支持章丘区文祖街道、商河县龙桑寺镇、南部山区西营街道等建设法治公园、法治宣传街等法治宣传设施,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开展“法润泉城·典亮美好生活”集中宣传行动,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社区(村居)开展《民法典》宣讲60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7万份,解答群众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遗嘱、继承等法律咨询近6000人次。采取“线上+线下”形式,累计制作《民法典》微视频宣讲20期、“以案说法”微视频10期,播出“订单式”《民法典》宣讲栏目《法理讲堂》17期。大力实施乡村“法治带头人”培育工程,首期1164名农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完成网上培训,全市70%以上的村(社区)已基本达到法治乡村“十个一”创建标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法律素养,让群众依法维权成为新风气,让法治为乡村振兴助力。
(本报记者 杨晨 通讯员 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