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土地搞合作 回迁新区治理妙——商河县许商街道“拆迁的故事”(下)

2021-11-13 07:09:0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郝倩 通讯员颜丙

责任编辑:颜甲

  城市更新,不只是老旧小区的改造,也意味着城市格局的变化。当城市扩张、格局变化时,身处其中的群众将迎来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挑战。

  如果说,拆迁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难”,那么当拆迁遇到农村,要帮助老百姓适应新居、更适应村民变居民的身份,可谓是难上加难。

  今年,许商街道就碰到了这样的考验。

  村民上楼成业主 选房当天拿钥匙

  之前报道中提到,老城区棚改户郭京虎对回迁后的生活产生了种种美好设想。这些想法,已经提前在城西宝源社区的赵金贵家中实现。

  5年前,商河提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西部新城、南部新城等发展计划。赵金贵所在的赵家村,与苏家、庞家、张公亮等10个村,被列入了拆迁计划。2018年年底,他和2344户村民,怀揣和如今棚户区居民一样的心情,告别了旧居,迎来了新房的建设。

  经过3年的建设,今年6月,西城区综合片区安置区已经全面完成。所有村民拿到了新家的钥匙,准备在这里度过回家后的第一个新年。

  “感觉好像一眨眼就回来了。”赵金贵觉得,3年前签约时队伍里人头攒动的样子,跟今年夏天大家排队去选房时,简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当时签了字,还要一段时间才搬家,而现在,选房当天他们就拿到了新房的钥匙。

  超大的楼间距、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会“喝水”的地砖、能“呼吸”的草坪,还有最重要的精装修房间……超乎想象的新房,让大家体验了一把拎包入住的快乐。他现在还记得,相约搬家那天,村里的老人高兴地说,八十多岁了还能当上城里人,真是多谢党的好政策。

  集体流转地不愁 不种粮食种草皮

  当上城里人,村民变居民,回迁不是终点。摆在村里人面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土地。

  早在还没拆迁的时候,赵金贵就曾听到同村人纠结,“新房住起来舒服,可是农具存放不便、距离土地太远的苦恼,以后种地可咋办。”

  “那就不种了!”刚开始拆迁,村委会就征求大家意见,将全村1248亩土地集中流转,交给有种地意愿的村民集中经营。然而,当大多数不愿种地的村民拿着流转费,凭借靠近城区的地理位置各自找到出路的时候,承包户却换了一拨又一拨。没办法,土质一般,小麦玉米种植收益委实不高,承包的积极性不高。

  直到去年,几个拆迁村合并成立了宝源社区。街道领导带着有相似发展困境的他们,到河北去考察。从来没见过、没想过的“种草”生意,给了赵金贵他们新的方向。

  “草对土质要求不高。这两年西城建设很快,我们的地正好在城边,位置好交通便利,这生意再合适不过了。”回来得到群众同意之后,他们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了商河县柳特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柳特”),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种植花坛、小区、学校等绿化用的草皮。第一茬试种了300亩,每平方米卖到近20元。“来打工的卷草皮工人,时薪都接近200元。”如今第二茬草皮还有几天才能收割,他们已经收到了不少订单。

  特殊的草坪风景,甚至成了风靡全县的网红打卡地。“花博会的时候,好多人跑我们这里来拍照。”

  党建引领有经验 社区建设新支部

  像柳特这样,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方式帮助上楼村民找到发展方向的,已经成为回迁社区中的常态。在回迁村民几乎全部入住的现在,该街道已经准备在管理上发力,帮助村民适应成为居民后的生活。

  据该街道党工委书记路来勇介绍,在各回迁社区办公场所即将进入装修的同时,他们也正在加快推进回迁社区的治理体系建设。

  “精细化管理也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手段。”路来勇告诉记者,近年来,该街道紧抓社区治理,推进社区党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教育、社会治安“六位一体”建设,逐步探索出从城中村到村改居再到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

  比如党员在所属单位和社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比如,细分网格,从居民中选举网格员,可将管理自己事情的权力交给居民本身。再比如,成立志愿者联盟,搭建积分体系,可鼓励居民走出小家、服务大家。还有,团结业委会、物业、楼栋长的联席会,引导居民自己开处方……

  “现在这种‘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党员示范户’的组织架构,在试点社区已经挺成熟了,为此我们最近特别成立了商河首个城市小区实体党支部。接下来,我们将全面推广社区党支部建设和管理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在西城安置社区的管理上发挥作用,也在这些安置社区的管理实践中继续总结有效经验,让党旗飘扬在各个小区,助推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报记者郝倩 通讯员颜丙)

作者:郝倩 通讯员颜丙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