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快落实“强省会”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深层次变化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答卷2021,济南拼搏不息“走在前”!
2021年已经进入尾声。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济南将交出什么样的答卷?记者从12月5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会议获悉,一年来,我市全力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快落实“强省会”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推动济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深层次变化,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地见效
年内新引进22个优质项目总投资738亿元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是济南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年来,我市勇担新时代历史使命,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地见效。
我市举全市之力建设起步区,设立起步区党工委、管委会,探索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加快布局基础设施,大力推动黄河体育中心、省级医院新院区、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黄河大道等设施建设,“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提前建成通车,凤凰大桥通车在即,黄河正在由天然屏障变成高质量发展传动轴;全力夯实现代产业基础,年内新引进总投资738亿元的22个优质项目,中科新经济科创园、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年内投入使用,一座798平方公里的现代绿色智慧宜居之城加速崛起。
生态保护是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市扎实抓好生态保护治理,投资百亿元的24个生态保护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永久落户济南。坚持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前三季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1%,PM2.5浓度同比改善17.8%,在全省7个通道城市中排名第1。
此外,突出强化水安全保障,着力打造节水典范城市,济南万元GDP用水量约为全国1/3。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美丽河湖示范工程,10个国控断面100%达标,好三类水体比例达到90%,小清河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
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2.45亿元
我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济南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聚焦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症结坚决打好“十场硬仗”,全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2.45亿元、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5.8%、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8.2亿元,同比增长18.6%,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位。
加速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明府城、老商埠、上新街、泉道畅通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山泉湖河城”五座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引进各类高端企业5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17家;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蓬勃发展,质子临床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园、太平洋眼视光学院等项目启用运营,中科院微生物所、树兰(济南)国际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中医药联合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项目落地;南部山体绿化造林完成7.1万亩,城市发展正由空间拓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全面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山东重工大型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山东临工高端装备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位;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9.7%、高于全省26.4个百分点,提前一个季度完成技改“双千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6家,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10.6%,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基础支撑地位持续稳固。
着力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锚定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动摇,全力集聚大院大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加快推进,24家“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落户济南,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形成规模,引进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应用研究中心等“中科系”院所15家,济南成为中科院坚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的重要承载地。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获批建设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4.7%,高于全省7.7个百分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开行突破600列,占全省40%,居全省第1位。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作用,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18.6倍。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成功举办中国企业论坛、亚信金融峰会、进博会济南专题推介等高端活动。
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济南改革热度指数位居省会城市首位
一年来,我市用足用好关键一招,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谋划确定“十大系统集成改革”162项重点任务,有效破解制约济南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济南改革热度指数在3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
围绕破解要素制约抓改革,我市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达195家,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9家,金融业增加值居全省首位,获批全国第一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土地要素配置改革,实施土地指标市级统筹,开展“亩产效益”评价,处置闲置土地4774亩,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比例和总量均居全省第1位。建立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成立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济南“十三五”能耗双控考核居全省第一。
围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抓改革,我市高质量完成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在国内率先设置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事业单位。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功推出全省最大的“农地入市”项目,为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合理流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43家市属国企改革重组为20家,小鸭、轻骑、康巴丝等一批老工业品牌实现凤凰涅槃。大力实施百强民营企业培育行动,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39万户、增长14%;加快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35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省级瞪羚企业25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50家,均居全省首位。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抓改革,我市出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整合全市涉企服务资源,成立全国省会城市首个市级企业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版“12345”,为企业提供“一口办理”、全链条、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优化“极简审批”济南模式,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3%,工程建设项目“分段限时联合验收”做法在全国推广。济南市以总分第1名成绩获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在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列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第1,在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第9位。
持续改善群众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前三季度全市民生支出占比达80%
民生改善是永恒的话题。我市持续改善群众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向民生领域倾斜,前三季度全市民生支出占比达80%,济南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连续三年蝉联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1名,幸福感指数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3。
抓好共同富裕的大事。其中,前三季度新增城镇就业14.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
抓好温暖人心的实事。加快推进22件民生实事,已提前完成11件。大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97所,高质量承办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等活动,获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着力打造健康济南,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实现住院、门诊跨省联网结算和省内个人账户“一卡通行”全覆盖。在全省唯一实现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标率100%,入选全国首批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城市和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流动人口社会满意度评估中居第1位,沿黄8个省会城市住房公积金贷款异地互认互贷。新开工棚改安置房8854套,基本建成3.5万套;改造老旧小区624.3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75万户;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房源3.66万套。
抓好城市治理的难事。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济南创城经验获全国推广。趵突泉等重点泉群地下水位创有记录以来历史之最;加快建设“千园之城”,到年底500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超过1000个,大千佛山风景区绿道连通项目即将竣工,“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抓好社会安全的要事。我市自2020年2月12日起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济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0年命案全破的省会城市和毒情最轻的重点城市。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对19个市直部门单位开展常规巡察和“回头看”
我市切实扛牢主体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持续推进政治巡察,配合省委巡视开展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扎实做好市委第九轮、第十轮巡察工作,对19个市直部门单位开展常规巡察和“回头看”。
全面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一肩挑”比例分别达96.4%、98.2%,实现年龄、学历、班子结构整体优化。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公开选聘2790名大学生任“乡村振兴工作专员”,556个软弱涣散村全部完成整顿转化。
全面启动区县、镇领导班子换届。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精准开展专业干部配备、干部交流轮岗等“五项行动”。加快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举办2021中国(济南)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大会,济南人才吸引力指数在全国100个城市中居第8位,人才总量突破239万人。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巩固壮大强省会主流舆论,组织开展“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宣传,新媒体平台“新黄河”成功上线。加快打造“文化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即将投用,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明水古城、“二安”文化园等文化项目初具规模,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本报记者 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