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 乘组沉浸式授课 太空课点燃济南学子航天梦

2021-12-10 07:19:36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史春勇 朱晓燕

责任编辑:王浩

  “同学们好,你们还记得我吗?我是王亚平……”12月9日15:40,伴随着天籁之音从中国空间站传回地面大课堂,“天宫课堂”正式开讲。

  这也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带来了一堂沉浸式太空课堂。我市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与神舟十三号乘组3位航天员共同探索无穷的宇宙奥秘,实现“天宫”与地面同步开课。

  沉浸式课堂知识点满满

  “太空实验”带来别样体验

  12月9日15:20,山东省实验中学创新班学生和物理组教师早早来到学校致德报告厅观看直播,物理组教师陪同观看并答疑解惑,其他班级在教室内看直播。

  济南西城实验中学的“天宫课堂”也从下午3点正式开始,学生们通过课堂预习的形式,分别从太空转身、水膜张力等方面,对直播中所运用到的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做好了“天宫课堂”课前预习,为更好地吸收、了解“天宫课堂”中的实验内容做好了铺垫。

  液体表面张力、角动量守恒、浮力消失……随着三位“天宫老师”细致地讲解,学生们了解了太空中如何转身、水如何再生循环使用等知识。很多在地球上难以见到的实验现象,学生们也通过“天宫课堂”亲眼看到,并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种沉浸式太空授课也拉近了学生与航天的距离,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太空转身’。”济南西城实验中学航空班学生刘济聪告诉记者,因为在太空中无法像地面上一样站立,对于地面上非常容易的“转身”运动,在太空中完成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站立在地面上,有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但在太空中外部作用合力为零,所以想要转身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史为鉴则表示,他平时对生物感兴趣,原来一直认为心肌细胞比较“脆弱”,太空温度不适宜其生存,但眼见到的真实却推翻了他的预设。“‘天宫课堂’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觉良好” 乘组沉浸式授课 太空课点燃济南学子航天梦

济南育秀中学小学部学生在做泡腾片实验。(史春勇摄)

  播下探索太空的种子

  “天宫课堂”坚定飞天梦想

  “相比8年前,这次的太空授课内容更丰富亲和,更具有生活感,这也非常契合当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好地浸润在情境中。”“天宫课堂”结束后,省实验中学物理教师邓珍在讲解中表示,此次太空授课共涉及几个知识点:失重、超重,角动量,表面张力等,这几个知识点与高中生所学物理知识非常贴近。其中,失重、超重是高一所学知识,表面张力是高二所学知识点,角动量则是高中拓展知识。

  邓珍表示,2013年的“太空第一课”的关键词是“失重”,今年的课表则增加了许多新内容。“特别是‘泡腾片实验’让我很感兴趣,我也想知道在太空中做泡腾片是什么样子?”为了加深学生们的理解,邓珍还在现场做起了泡腾片实验,让学生们观察实验效果,并方便学生们与“天宫课堂”的实验进行对比。

  “在观看‘天宫课堂’之前,我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细节很感兴趣,今天王亚平老师为我成功揭秘,也让我对太空生活更向往了。”济南西城实验中学航空班学生李君豪告诉记者,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学校里观看了首次太空授课,看着宇航员如飞行般地太空行走,在感觉有趣的同时,也将一颗想要探索太空的种子埋在了心里。而这次作为一名航空班学生再次观看“天宫课堂”,他一方面获得了很多知识层面的收获,也深深感叹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更加坚定了自己发奋学习,飞上蓝天探索太空的梦想。

  特色课程拉近学生与太空距离

  原创诗歌致敬航天英雄

  “航天,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航天,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航天,一次科学智慧的较量。航天,一组气壮山河的诗篇……”“天宫课堂”直播开始前,济南西城实验中学录播教室里传来阵阵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学校高二航空班的学员们用一首原创诗歌致敬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表达了身为一名航空班学子的自豪感和未来投身于“航天强国”建设的决心。

  虽然本次“天宫课堂”时间不足一小时,但济南西城实验中学自两个月前就开始策划今天的学习活动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航空特色课的一部分,而这次‘天宫课堂’对学员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在营造一种学习与理想仪式感的同时,也让他们厚植家国情怀,立志努力学习,成长为祖国未来的空天人才。”济南西城实验中学航空部主任刘荣权告诉记者。

  得知“天宫课堂”会有“泡腾片实验”和“水的表面张力”实验,济南市市中区原山小学则提前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制作“泡腾片实验”和“水的表面张力”实验,近距离观察实验结果。学校还专门组织学生走进航空体验馆,亲身感受专业宇航员用的C字视力测量表,了解航空航天知识。

  济南育秀中学小学部则提前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航天课程”,全校师生不仅一起学习航天精神、一起打造育秀“空间站”,科学组教师还专门组织学生开展了泡腾片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浮力消失实验,引领学生对比太空实验和地球实验的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则早已开设航空航天课程。今年学生曾在学校与卫星“天地互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搭建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在轨卫星信号。暑期,学校专门开展火箭夏令营,带学生来到青海一处火箭发射基地。老师们不仅带着学生“追火箭”,还带着学生们“造火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更多对航空航天感兴趣的学生,共“犇”航天梦。(本报记者 史春勇 朱晓燕)

作者:史春勇 朱晓燕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