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在国内率先布局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 布局三年,下好打造种业之都“先手棋”

2021-12-11 06:43:0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韩霄鹏

责任编辑:田艳敏

  生物育种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随着国家“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指导性意见的出台和重点任务的部署,生物育种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12月10日,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正式启用,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标志着济南前瞻性布局新兴植物基因编辑产业、下好打造种业之都“先手棋”取得明显先发优势。

济南市在国内率先布局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 布局三年,下好打造种业之都“先手棋”

  掌握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

  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芯片的“芯片”,不解决种质资源的“卡脖子”问题,我国的“粮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或将受制于人。

  走进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几十种经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后的蔬菜和粮食作物以栽培中、果实、食品等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大呼神奇。这些,是济南抢先布局基因编辑技术三年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2018年5月,济南市引进朱健康院士团队,在国内率先布局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通过政府扶持引导、顶尖团队承接、市场化运作来共同推动基因编辑这一革命性技术在生物育种领域的产业化应用。2021年12月10日,项目一期正式启用。

  “刚刚踏上济南这片土地时,我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产业化满怀期待,但我没想到,这么快我们就真正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担任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首席专家顾问的朱健康告诉记者,济南市、济南高新区对基因编辑产业项目的扶持不遗余力,从提供办公场地、实验室到实验仪器,再到拿地建设产业化基地,研发团队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研发团队轻装上阵,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围绕基因编辑“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系统专利布局,申请专利100余项,其中PCT专利22项,已获得12项专利授权。

济南市在国内率先布局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 布局三年,下好打造种业之都“先手棋”

  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绿色高效、营养健康的超级新品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朱健康团队进行高产抗逆品种培育,开发高产水稻、精准矮化的抗倒伏高产玉米等主粮作物;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方向,精准满足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创制淀粉品质改良的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特色专用种质;以助力“健康中国”为己任,开展精准营养成分调控,创制维生素C含量超过猕猴桃的超高Vc生菜,油酸含量从20%提高到80%的高油酸大豆等高附加值新品系,使“精准育种、精准营养”逐步成为现实。

  集聚上下游企业打造基因编辑产业集群

  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由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项目规划建设占地80亩、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基因编辑产业化基地,通过搭建世界领先水平的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基因编辑底层技术研发中心、上下游企业总部基地,打造集人才高地、平台支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上下游产业聚集于一体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孵化及产业化体系,推动济南建设成为国家级生物育种集群中心。

  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启用现场,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分别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签约,相关企业将围绕基因编辑工具和技术创新、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创制、特种加工用途作物性状改良、定制化农产品研产供销体系搭建、营养功能强化产品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应用,以及药用植物功能活性物质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政策利好释放在即产业化只剩“临门一脚”

  作为济南市重点布局的生物育种产业平台型项目,济南植物基因编辑产业化项目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

  “当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已经放开基因编辑技术的市场,相关产品已经上市。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密集就基因编辑技术征求意见,为下一步全面放开基因编辑市场打开通道。”“我们坚信,生物种业、基因编辑是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场参与签约的企业对植物基因编辑技术充满信心与期待。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指出,我国农业育种技术处于跟踪国际、寻机赶超阶段,济南市的基因编辑产业布局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利用好基因编辑等最新生物育种技术,打造有山东特色的国家级生物育种创新基地,为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助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弯道超车。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生物育种是必然的选择。从单纯的产业角度,全国的种业产业有千亿规模,但种业‘芯片’所带动的粮食蔬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大健康等产业都是万亿规模的大产业。”朱健康说,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产业化只剩“临门一脚”,团队一定要用好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积极储备技术,只等国家放开政策,就推动相关成果走出温室,种进各省农民的大田,甚至将相关技术推广到国外。

作者:韩霄鹏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