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报,一头牵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
《济南日报》创刊73年来,拥有着广泛而忠实的读者群。其中,经历过枪林弹雨的革命前辈、扎根乡村的第一书记、身残志坚的公益志愿者……每个人都拥有和《济南日报》的独家故事。一个个励志故事、家国情怀,展现了党报与读者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折射出济南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可喜变化。
12月10日,在济南报业大厦二楼济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钟倩工作室,这位“80后张海迪”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读报笔记。上面是她用残疾的左手一笔一画抄录的读报心得,板板正正、密密麻麻:“读《济南日报》是我每天早上的功课,也是日常的必修课。”
“80后张海迪”钟倩阅读《济南日报》
《济南日报》的老读者,对钟倩这个名字都很熟悉。16岁,她在花季时节不幸身患顽疾。20年间,她从未向命运低头,在轮椅上顽强进取,用一根手指敲打键盘,从报纸上的豆腐块,到现在发表作品近400万字。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山东文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并出版有《含泪的绽放》《泉畔的眺望》《金蔷薇与四叶草》《千佛山:遥望齐州九点烟》4本著作。
钟倩(左二)参加济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活动
笔耕不辍之余,钟倩还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从最初开通心理热线接受咨询,到参加讲座、演讲等公益活动,加入泉城义工,再到创办钟倩四叶草读书会、雪樱天使公益读书会等。
“我的这两个梦想——文学梦和公益梦,都得到了《济南日报》很多帮助。”钟倩介绍,济南日报副刊编辑老师对她的写作给予了多方帮助;从公益活动的开端——2008年开通心理热线,日报也第一时间对她进行了报道。
每天阅读《济南日报》已经成为了钟倩的习惯,在读报的同时她还会认真做笔记。 (本报记者崔健摄)
钟倩介绍,“读党报是我们的家风——自己从上学时起就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每天坚持读党报、做剪报、做学习笔记,工作手册上记得密密麻麻,印象深刻,至今难忘。”16岁生病休学后,缠绵病榻,钟倩每天的一大盼望就是父亲下班回家后,从衣兜掏出一份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济南日报》,“那时爸爸还指着‘趵突’版,开玩笑地说你什么时候也能在这上面发一篇。”后来钟倩也成了《济南日报》的忠实读者,而且和父亲一样,也“不动笔墨不读报”,每次读报都习惯做笔记。
“纸媒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也会有阵痛,会遭遇困境,但不论环境怎么变化,内容为王、贴近百姓一直是《济南日报》发展的最大优势。“近年来,《济南日报》上好看的栏目越来越多了,副刊、评论、区县等版块的内容都很好看;《济南日报》与百姓更贴近了,更加有温度了。钟倩说,今年以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就举办了泉水节、读者节、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展览等活动,日报还开展了党报帮您办、爱心助农能公益项目,市民广泛参与,反响十分热烈。“《济南日报》还不断创新,推出了‘融媒’栏目,不光可以读报纸,还可以看视频,《济南日报》更好看了。”
从一名读者到作者再到评论员、社会监督员,钟倩说《济南日报》已成为她成长的精神坐标。“不光我要读,我还要带着身边的年轻人一起读党报,打好精神的底色。”
策划:韩劲松
统筹:刘晓群
文字:陈炜敏
拍摄:崔健 王刚
剪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