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快递可上门取件,点外卖能送到家门口,生活的便利性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如今,扔垃圾这事儿也有了“上门服务”。
作为点单式垃圾回收的试点之一,在历下区东关街道,这一服务模式正在悄然兴起。身穿绿色工装的“回收员”,驾驶着统一的新能源蓝色小车,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让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处理形成了一套全程可追溯的流程。
从最初的创意策划、流程设置、人员组建,到真正投入运行,这一便民服务背后,凝聚着一条“党员服务链”的环环努力。
探源头:
走街串巷探索回收新方式
东关街道多老旧小区。以往,废纸壳随意堆放、楼道堆积杂物的现象并不少见;另一方面,很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
基于这两种现象,东关街道城管科一直在探索解决办法。
城管科党员走访辖区几个小区发现,很多居民习惯将废旧纸壳、饮料瓶、塑料等可回收物堆攒起来,等攒够一定数量再统一卖给废品回收站。废弃物堆积,不仅占用空间,而且潜在消防隐患。城管科党员和社区党员在与群众沟通中发现,尽管知晓这些隐患,但由于不便于随时回收,很多居民还在这样做。这就导致楼道堆积物屡禁不止。另外,走访中还有一些居民反映,像塑料泡沫这样的体积大、价值低的废弃物,废品回收人员不收、占地方又大,面临回收难问题;有害垃圾如何分类处理,也是个问题。
“应该探索一种更为便捷的回收方式。”党员们多次开会商议,聚焦废品堆积、回收难、分类意识不强几个问题,借鉴其它城市的先进做法,再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大家开始琢磨具体的操作流程。
从源头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到垃圾上门回收,再到垃圾进入科学的回收利用渠道,这其中离不开市民、政府和企业的参与,仅仅靠城管工作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如何搭起这根链条?“除了政府的主导,企业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方案,社区能引导广大居民转变观念。这三者缺一不可。”城管科负责人、党员宋鹏找到了相关企业,探寻专业化流程方案。
抓回收:
压缩利润发挥社会责任
几次商议之后,城管科与市区一家资源环保科技公司初步制定了一套运行流程。组建专业的回收员,为市民提供上门分拣、归类和有偿回收的服务。市民足不出户,在家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或者电话预约的方式联系回收员上门。
便民服务要想长效运营,企业计算利润无可厚非。但新事物要想让居民接受,需要足够的吸引力。当时,废纸壳的市场收购价为每斤5到6毛钱。“能不能适当提高收购价?”宋鹏这一想法的提出,没想到很快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支持。
“一种新型回收流程的推广,除了政府的主导,企业也要发挥社会责任。”小货郎(山东)资源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许彬是一名党员,他决定压缩企业利润,尽最大能力把利润让给居民,以此来转变大家的观念。许彬表示,垃圾分类目前仍属于新生事物,市民在观念上的转变相较于政策的变化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要想让人们养成更好的习惯,对可垃圾分类和科学回收有着更明确的认识,离不开宣传,也需要有效的引导。在这其中,用实实在在的价格吸引无疑是最有效的。
许彬算了这样一笔账,以纸壳为例,每斤在进入造纸厂时的价格在1元钱左右。目前市面上面对市民的回收价在5到6角钱之间,而“小货郎”将价格提高到了7角钱,也就是说去掉人工打包、压缩、运输等成本,他们的利润只剩1到2角钱。这比以往压缩了至少一半,但对于居民的吸引力来说确实显而易见。
广推进:
党员志愿者上门“教学”
很快,通过社区推荐和社会招聘,首批招聘了10名“小货郎”,分别负责东关街道辖区内8个社区的上门回收服务。
新型回收模式的落地,也离不开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引导。菜市新村社区副书记、党员杨晓丽介绍,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也在积极向居民特别是中老年居民介绍这一回收模式。31号楼的郝阿姨平时喜欢攒废品,占用家里很大空间。30岁的党员志愿者杜娇上门帮助老人学习分类知识,并教会老人电话预约回收员。
采访当天,菜市新村社区居民秦女士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预约,不到5分钟,一辆“小绿车”驶停在楼下,“小货郎”李飞摁响了秦女士家的门铃。
纸壳、金属、塑料……各种废品在李飞有序的分拣下,很快归类、依次进行称量。“36块9!”精准核算数额,客户确认收款无误后,这些废品被李飞打包搬到了楼下,装进了“小绿车”。值得一提的是,让秦女士头疼的有害垃圾,李飞也顺带拿走了。他告诉记者,这些有害垃圾将交由城管科,进行专业化处理。
“小货郎”从居民家收来的废品到达企业分拣中心后将进行二次分拣,经过物理加工、机械加工后分装打包,再运往造纸厂、钢厂等进行加工再利用。目前,在城管部门、回收企业和社区志愿团队几支党员力量共同组建的“党员服务链”努力下,这一回收方式已经在东关街道全面铺开,将有望在全市推广复制。(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赵晓明 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