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力保黄河安澜、“四水共治”打造“节水典范”——写好“黄河文章”的治水篇
坚持“生态优先”、做好“添绿意”“提气质”“勤修复”——写好“黄河文章”的生态篇
力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写好“黄河文章”的发展篇
时代如汤汤大河,奔流不息、前行不止。放眼神州大地,发展的强劲浪涌中,“行进中国”的新未来加速到来、新画卷加速绘就。
恢弘新画卷中,万里黄河的新图景是关键构成。两年多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大河新篇”就此起笔,并加快铺陈开来,以奔流之势迅速推动沿黄地区开启发展新局面。而在这“大河新篇”之中,来自济南的精彩着墨令人倍感振奋。
这份精彩,源自于济南积极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在力保黄河安澜、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章、加快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奋力赢取的一系列崭新成就;这份精彩,源自于济南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以新作为奋力开启大河之畔发展新未来的一系列有力行动。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进程中,济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更是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抢抓机遇、不负厚望,乘势而进、迅疾而行,济南出台了《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出一系列鼎力之举,全力以赴做好“黄河文章”,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发展新答卷”,在新时代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了昂扬动听的“济南乐章”。
多措并举力保黄河安澜、“四水共治”打造“节水典范”,写好“黄河文章”的“治水篇”
时间回溯到2021年秋,黄河下游迎来了自1985年以来的最大秋汛。黄河济南段全长约183公里,且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4米到6米,是典型的“地上悬河”,防汛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强黄河滩区生产堤巡查值守,加强巡堤查险,做好支流河道值守,随时做好堵复准备;提前预置抢险队伍,备齐备足抢险物资设备……济南闻“汛”而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汇成合力,奋力确保大河安澜、城市无恙。
视线越过这次秋汛,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力保黄河长久安澜,是百姓所盼,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更是黄河流域重镇济南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济南始终多措并举、多维发力,力保大河长久安澜。
着力以黄河干流、滞洪区、支流河道为架构,推进“二级悬河”综合治理,构筑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统筹抓好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增强湖库蓄滞洪功能,打通水系脉络,疏浚行洪河道;构筑黄河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智慧生态黄河”,助力黄河流域精确蓄水控水……在高标准建设了黄河济南段标准化堤防工程这一荣获“鲁班奖”的有形“防洪屏障”基础上,济南更是着力通过推出这一系列有力举措,为城市筑就了虽然无形却固若金汤的“防洪之墙”。
力保黄河安澜,只是济南近年来“治水”之路的其中一步。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作为闻名四海的天下泉城,济南其实是一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90立方米的缺水城市。做好“节水文章”,既是济南进一步做好保泉护泉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这座城市切实写好“黄河文章治水篇”的应有之义。
为此,济南明确提出打造节水典范城市,出台了《济南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方案》,坚持节水、联水、活水、亲水“四水共治”,着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将节水贯穿“取、供、用、耗、排”全过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遏制违规取水用水;扎实开展节水制度、水源保障、行业水效、管理效能、市场机制、节水文化提升行动,构建形成节水长效制度体系……在这一众“节水之策”的推动下,一座崭新的节水典范城市正在加快崛起。
坚持“生态优先”、做好“添绿意”“提气质”“勤修复”,写好“黄河文章”的“生态篇”
壮阔的黄河在一旁奔流、众多候鸟在枝丫间鸣唱……即使已是冬季,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仍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游玩或晨练。视线越过百里黄河风景区,曾经一度“无风三尺土,开口一嘴泥”的黄河两岸如今已遍布植被,不仅令防风护堤的“绿色屏障”更为坚固,更是成了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而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正是得益于济南近年来在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章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济南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济南段上连东平湖,下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做得怎么样,事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想做好“黄河文章”,首先就要写好其中的“生态保护篇”。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是这座城市的应有担当。为此,济南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优先位置,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奋力写好“黄河文章”的“生态保护篇”。
2021年,随着黄河淤背区防护林和郊野公园建设项目的建成投用,长31公里、面积达3900亩的防护林和6处郊野公园崛起于黄河济南段岸旁,而这只是济南近年来着力为大河之畔“添绿意”的一个例证。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着力打造独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廊道,实施黄河堤防绿化提升工程,建设桑梓店、大桥、崔寨、回河生态森林带、邢家渡干渠生态森林带……随着济南这一系列有力举措的加快推进,大河之畔,更显绿意盎然。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着力为大河之畔“添绿意”的同时,济南还对自然生态系统展开“大保护”“勤修复”,统筹保护黄河济南段的水系、岸线、湿地等自然资源,加强黄河等10多条重点河道治理,高标准修复20多处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河流水系生态环境。济西湿地变成“动植物天堂”,840多种植物、140多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在此自由生长;黄河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大量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大河之畔,因此更显生机勃勃。
环境空气质量的提升同步进行。济南围绕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着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出了一系列整治污染的有力举措,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等“战役”。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7天,PM2.5平均浓度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在全省7个通道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大河之畔,更显“气质”卓越。
力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写好“黄河文章”的“发展篇”
黄河流域的短板之一就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有责任、有信心更有能力书写好“黄河文章”的“发展篇”,打造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发展,关键是找对路径。沿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这个大背景下,力推新旧动能转换、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就尤为关键。
近年来,济南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着力淘汰去除落后产能、关停7600多家“散乱污”“两高一低”企业的同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对传统企业大力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济南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4000亿级,未来将达万亿规模,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达2000亿级。另外,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发展。在这座城市,新动能已澎湃成势,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塑强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都需要科技创新来提供赋能。近年来,济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系”院所达15家,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纷纷涌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已超4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4.7%,城市创新能级、大科学装置建设、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正越来越多地为新旧动能转换、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令人更感振奋的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家明确支持起步区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政策,在产业、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政策,山东同步制定了支持起步区建设的32条配套政策。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济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正是构成这份机遇的关键一环。
抢抓机遇、乘势而进,济南举全市之力推进起步区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2021年6月、8月,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47个重点项目分两批集中开工,其中不乏黄河体育中心、国家级轻型燃气轮机试验示范中心等标志性、引领性重点项目,加之此前开工的一系列优质项目,在如今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塔吊林立的建设现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随处可见,时刻涌动着加快建设发展的蓬勃活力。另外,截至2021年9月,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6家,签约项目84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随着项目建设进程的不断提速、招商引资工作的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这个“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最具现代化特征的璀璨明珠”正在加速崛起于大河之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使命。迎来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肩负着厚望与重任,济南正乘势而进、迅疾而行,奋力在恢弘的“大河新篇”中书写更多“济南精彩”、在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昂扬的“济南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