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先锋|不忘来时路,就看到了方向;守住了初心,就拥有了力量——守馆12年

2022-01-07 06:24:4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王飞 赵晓明

责任编辑:卢卫美

  莱芜区苗山镇南峪村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外,“南峪惨案”81周年纪念日活动刚刚结束。待前来悼念烈士的人群散尽,72岁的党员李世青打扫干净院落,关上纪念馆大门,静静地回到了西侧的小屋。

  这间屋子狭小、潮湿,终年见不到太阳。一张小木床、破旧的铝制水壶、暖水瓶、堆在墙角的若干杂物,是老人所有的生活用品。手捧一搪瓷缸子热水,他向济南日报记者讲起了与这座馆的故事。

  讲解、打扫、安保……12年来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一样的,但老人丝毫不厌倦:“我要把这些故事讲出去,讲到我讲不动为止。”

  小山村深藏热血故事 3名党员展开抢救性挖掘

  小屋北墙上,贴着一张红色海报,给清冷的空间带来了一抹暖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人指着海报,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

融媒·先锋

  正在讲解中的李世青。

  历史上的南峪村是一颗抗日的火种。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

  1939年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南峪设立了兵工厂制造武器。为摧毁这个兵工厂,日军从1940年起,频繁地对南峪村进行扫荡,先后烧杀抢掠13次,1941年元旦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峪惨案”。

  当时,为了找到兵工厂,敌人把党员李法林拖出人群,用刺刀顶着他的胸膛追问,但得到的回答始终是“不知道”。恼羞成怒的敌人,残忍地砍下了他的左手,但李法林仍然严守秘密,最终被活活刺死。

  “这样感人的故事有很多,但以前只能靠口口相传。”2005年,当时担任南峪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世青意识到,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必须尽快保护传承下去。修建一座抗日纪念馆的想法萌生了。

  当时,村里的3名党员发动村民加入征集工作班,他们分成3组,着手搜集整理资料。“一组走访见证过历史的老人,二组根据群众口述记录材料,三组去市区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口述历史与文献资料相互辅证,他们用时数年整理出了大量的文字材料。

  历经10年建起纪念馆 红色故事在小山村开讲

  材料整理难、资金筹措难,建馆的想法是美好的,可一个个现实难题摆在面前。南峪村的党员们不知走了多少路、敲了多少门,历经10年建起了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馆建成了,但谁来讲解呢?“年轻的小同志,村里的历史大都说不上来。”已经退休的李世青挑起了大梁。“既然干,就得学。”从那时起,小屋的床头上就堆起了厚厚一摞书籍。李世青查阅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故事,与村庄现有的资料相结合,撰写了一整套讲解词。

  小山村里建了纪念馆!这个消息一出,引来了一批批的参观者。从附近乡村到周边乡镇,再到市区机关、企业单位,大家都对这段尘封的红色历史充满好奇和敬意。李世青身着粗布棉衣,头戴一顶棉线帽子。眼前这个普通的“农村老大爷”,面对形形色色的参观者,淡定自如、饱含情感地讲述着历史故事。“一天最多时能接待8批参观者。头里那批还没走,下一批已经到了。连口水也没空喝,一天下来哑喉咙破嗓子。”接待量大,李世青只能压缩休息时间,“中午回来泡上一碗方便面,连面带汤扒拉两口,接着再回去讲。”如今在李世青的小屋里,仍然摞着很多方便面纸箱。

融媒·先锋

  擦拭纪念碑。

  “我还能讲”只因怀揣一份责任

  两个月前的一天下午,老伴突发心脏病在院子里晕倒,当时李世青正在纪念馆讲解,等他回到家中,老伴已经在院子里躺了一个小时。好在经过两次手术,老人脱离了危险。老伴住院的日子里,李世青白天讲解,傍晚坐车赶往20多公里外的医院,陪护一晚后,第二天又赶最早的车回到馆里。村党支部书记任雷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多次劝说李世青退下来,但老人却执拗地说:“我还能讲,不耽误。”

  “每场都亲自讲,不会用录音机吗?你这不是傻吗?”“又不给你发工资,你这么积极干啥?”12年来,身边像这样的声音未曾停止过,但李世青依然坚持着。因为他坚信,面对面地讲述,更能引发听者的共情;日复一日地讲解,才能让红色历史激励更多人。

  “兵工厂迅猛发展,成了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元旦拂晓,日伪军兵分多路合击南峪村,试图捣毁八路军兵工厂,敌人把全村的人都围在了村东河滩上,逼问兵工厂的武器藏在哪里、谁是共产党员……”讲解中的李世青,说着地道的莱芜方言,句句铿锵有力,表情和眼神随着讲解内容变化,牵动着听者的情绪。

  “丫头们听着听着就哭了,男孩子也红了眼眶……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着我的责任尽到了。”

  讲解结束后,中学生追到李世青身后,追问历史故事的细节;博山一位老人掏出20元钱,要给李世青“讲解费”;一企业老总听完讲解备受教育,从钱夹里掏出一沓百元大钞,想要补贴李世青的生活。但他用一句话婉拒:“我跟墙上这些烈士一样,都是党员。”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李世青说,这就是他坚持的意义。如今,这座建在深山里的纪念馆年接待量达到5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在聆听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融媒·先锋
融媒·先锋

融媒·先锋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王飞 赵晓明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