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移动解忧咖啡铺

2022-01-17 07:12:1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薛冬

责任编辑:卢卫美

  “有时,所谓人生,不过是一杯咖啡所萦绕的温暖。”

  这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心中的“咖啡宇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咖啡理念显得过于“矫情”。白天是为了“续命”,在注意力摇摇欲坠的节点上借一点灵感。

夜晚的移动解忧咖啡铺

  夜晚,“摆脱”提神的命运后,一杯咖啡,才有真正属于他们的时间。

  没有柔软的沙发靠背,没有精致的器皿,甚至不需要投机的话题,仅仅站在路边,跺着脚、哈着热气,就很知足了。

  在济南,有这样两个“中年人”,刘梧桐和他的女朋友于路静敏,决定成为“知足感”的搬运工。

  晚上让人更感性

  刘梧桐今年38岁,热衷健身,女友于路静敏小他8岁,相遇时,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轻人”,此前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对待爱情方面,心智上更为成熟。

  2003年,金融系毕业后,刘梧桐的第一份工作在银行,表面不善言辞的他,藏着一颗“叛逆”的心。自始至终他都觉得“融不进去”,“深色的工装裤下面,我硬要配双浅色皮鞋。”几年后他辞职了,认识静敏前,他在酒吧做调酒师。

  静敏则开朗很多,十几岁时,她曾暗自下了“一份工作不超过两年”的决心。用换工作体验不同人生是她的目标。

  人到中年,难得遇到相知的伴侣,他们想一起做点不一样的事。“一起想一个事儿,一起干,然后就有了路上咖啡了。”刘梧桐表示,如今两人各司其职,他负责饮品制作,属于饮品部,静敏主管咖啡部。

  一杯咖啡定价控制在20元左右,这让做的人跟喝的人都没有压力。

  关于不让刘梧桐插手咖啡事务,静敏表示,这是各司其职,有利于事情的专注的结果。“他用心钻研饮品,比如说出新款了,口味的变动。咖啡豆子和奶制品就我负责。”

  避免因分歧导致的各种失败,是静敏的坚持。

  晚上卖咖啡也是遵循最初的想法,就是让咖啡摆脱“续命”,进而成为“消遣”。

  换个角度看,静敏还有个“逆向思维”的考虑。说白了,白天吃喝供应充足,但晚上则不一样,因为选择面狭窄,人们常有“不得不”,城市里晚上还卖咖啡的,掰着手指头数就这么几家。

  “只要你知道,晚上想喝的时候就会想起我们,无论多远,你都会奔着我们来。”静敏指着面包车上亮着的“路上咖啡”的灯牌,“晚上,它就会显得格外耀眼。”

夜晚的移动解忧咖啡铺

刘梧桐与于路静敏共同经营“路上咖啡” 照片均由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汗冰 薛冬 摄

  跟阳光相比,月光常常让人显得更感性。

  “晚上喝咖啡不担心睡不着吗?”

  “一开始以为是这样,所以一开始饮品数量多,咖啡只有美式和拿铁。但后来发现跟我们想象得一样,”静敏接着说,“后来买咖啡的人特别多,多出来非常多的人。”

  “解忧咖啡铺”

  很多人是奔着夜晚的一杯咖啡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需求?

  刘梧桐掰着手指头说,有需要醒酒的,有要解腻的,有为了加班专门过来买一杯的,因为需求增多,“路上咖啡”也做了提升,新品“茅台咖啡”就是其中之一。

  “很特别的味道。”静敏说,在拿铁的基础上,然后倒入5毫升左右的43°茅台酒,和奶制品相融合进行一个打发,再跟咖啡液做一个冲撞,售价一杯48元。

  “当你想喝咖啡的时候,其实你的大脑里已经预支这个味道了,但是茅台咖啡是让人没法形容的味道。它里面有奶、有咖啡、有酒,你喝进去一口,什么都有,但味道的分界又没那么明显,你需要去寻找。”

  静敏也想通过这个饮品,表达他们做“路上咖啡”的态度,“人生就是各种滋味融合在一起的。奶、咖啡、酒,它们既相融合,又各自保留了自己的味道,就像人生的每个阶段。”

夜晚的移动解忧咖啡铺

  他们希望大家在一天的生活结束以后,能靠这杯咖啡做个消遣,随便聊聊天,可以很放松。

  这跟开一个咖啡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咖啡店有吧台,有最低消费,这些都是隔阂,静敏想要面对面地交流,面包车的配置才可以实现。

  一个咖啡车可能承载的,是一个个向往自由的心。

  作为一个以茶文化为主导的国家,我们喝咖啡,也未必要循规蹈矩。从“速溶咖啡”到“上岛”“星巴克”再到由瑞幸咖啡大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的转折点,雨后春笋崛起的咖啡新势力,也塑造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味觉,有人曾对这波咖啡风潮做了画像:未曾对咖啡风味体系形成系统认知,以一种被灌输的形式完成了咖啡味觉的觉醒。

  所以,咖啡可以是各种形态的,把咖啡与“路上”的概念建立联系,不讲究环境,用轻松、闲适的夜晚让顾客寻找自我,成为一种“解忧咖啡铺”。

  “生活总是不容易的,他们可能不愿意给亲近的人说,那我们可以当成宣泄口,他们说完了,轻松了。”让陌生人愿意开口聊天,反而是开朗的静敏所擅长的。“其实我们也做不到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是垃圾桶,我们听完就忘了,他们也舒服了,就各取所需。”

  短暂的逃离

  找个面包车卖咖啡,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刘梧桐和静敏最初也是从模仿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考虑到前景的不确定性,他们先用小型SUV试水,在运行一个月以后,才换了现在的这辆二手面包车。现在,为了给晚上的“路上咖啡”推广,刘梧桐和静敏也会在白天不定时出摊。

  “花了很多冤枉钱。”刘梧桐说,很多人羡慕他们,是羡慕这种不打卡、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运营好一辆咖啡车,并不是“一辆车、一个咖啡机”这么简单的。“从冰块的选择,温度的保持到杯子、吸管,几乎每个环节都要经历买、退货、再买的过程。你从网上看到的永远跟你想象得不一样。”

  他举例说,因为是车载模式,有时候开车经过一个减速带,车上准备的东西一颠就洒了。“这个真的是需要动脑子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你都要想到。”

  回想最初创业时候的种种细节,刘梧桐觉得“坚持”是最关键的。“说真的,如果说我们两个人不是这样互相拽着,有可能这个事情真的就黄了,就会被人忘记了。”

  对于“路上咖啡”,这种新生事物,大多数人需要一个接受程度,尤其是他们把“出摊”的地点选择在济南老城区,大多数人在点单前选择“看一看”。刘梧桐记得有个阿姨,她曾观望多次,最后下单的时候,她家里的三代人都买了。“想用行动告诉大家,我们不是闹着玩,很多人慢热,我们就坚持每天出摊,让大家慢慢接受我们。”

  “虽然不能指望着发大财,但这个咖啡车能实现我们的一个小梦想。”刘梧桐说。

  有人说,喝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它,能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观念。现在,“咖啡”已然不再是大众难以企及的饮品,周围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了,更多本土的独立咖啡馆已经摒弃售卖环境的经营方式而更强调口感。咖啡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方式也更加多样,中国人喝咖啡的范式正在慢慢形成,而这是一种只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咖啡文化。

  拥有无限可能的“咖啡”,在济南的老城区衍生出“路上咖啡”这个分支,它刚刚萌发,未来还要日渐丰盈。“未来,希望能去更多地方。”刘梧桐说,对他们而言,这件事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前提是自律。

  戴维·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里提到:“植物学者早就注意到,能够使人产生快感的植物往往比提供主食的植物扩散得更快,扩散幅度也更大。”

  作为果实,咖啡亦如此。

  放空自己的时候去喝杯咖啡吧。其实,这永远不可能只是喝“咖啡”而已。我们双手接过咖啡,抿一口咽下去,说笑着发个朋友圈,可能会突然忘记前一秒的焦躁。

  人生有时候很苦,还好我们可以用一杯咖啡的时间短暂逃离。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薛冬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