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父母及奶奶从报纸上看到关于闫振的报道后特别开心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郭尧 摄
一行热泪缓缓滑过脸颊,带着对祖国无比的骄傲与热爱!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位解放军仪仗兵在升国旗行注目礼时感动落泪,他那份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也感染了屏幕前的众多观众。这位身高一米九的热血男儿正是来自济南章丘的闫振,今年刚刚23岁。2月11日,新黄河记者来到圣井街道闫振家中,对他的家人和原来的战友进行专访,为大家带来冬奥护旗手背后的故事。
“神秘任务”原是担任冬奥开幕式护旗手
时间回到2月4日晚。闫振的爸爸、妈妈和奶奶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冬奥会开幕式。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远在北京当兵的闫振正以国旗护旗手的身份出现在开幕式的舞台上。
“怎么和闫振这么像呢?”当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父亲闫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一闪而过的身影,让闫伟思绪万千。“看身形很像闫振,但又没看清楚,当时心里一直纳闷。”他告诉新黄河记者。
开幕式结束后的第二天,闫伟收到了一条来自合肥同事的信息,照片上一张熟悉的面孔瞬间映入眼帘。这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闫振担任冬奥会国旗护旗手的情景。“是,这就是我儿子!”看到照片后,他忍不住红了眼眶,“看到儿子的付出得到回报,我也很激动!”
对于远在北京的闫振,家人对他充满思念,但这份思念又是含蓄的。今年除夕当天,家里接到了闫振打来的拜年电话,懂事的小伙问了家人的身体状况,也告知随后会去执行任务,暂时没法跟家里联系,让家人放心。“后来这才知道,孩子是到冬奥会执行任务了。”闫振的母亲毕研红笑着说。
其实,因为闫振是一名仪仗兵,每逢国家大型活动,父母都会在电视画面中寻找他的身影,这已经成了一家人的“习惯”。不过,往往几天后才能确定那个“看着像”的身影是不是自家孩子。
“孩子在部队很辛苦,但他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他当兵第5年了,从来没给他打通过电话。现在我们都是等他打过来,很珍惜通话的这点时间,现在电话铃一响就马上接电话,就怕错过电话再让孩子不放心家里。”毕研红说。
“我能吃苦”是对披上军装的郑重承诺
闫振的从军情节,还要从小时候说起。
“孩子的爷爷和爷爷的两个兄弟都当过兵,家里有不少军装照片,闫振那时候就经常趴在照片前看个不停,后来特别喜欢看阅兵和仪仗队的节目。”闫伟对当时的景象历历在目,孩子从小就有一个从军梦,想当一名仪仗兵。
直到2017年,18岁的闫振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当部队领导了解情况时,看到小伙子皮肤白嫩,便问他:“你这脸这么白这么嫩,能吃得了苦吗?”“我能吃苦,以后看我的表现吧!”这是闫振郑重的承诺,入伍后他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当年9月,闫振从济南出发前往北京服役,奶奶和妈妈送他到了车站。分别时,他们都没有伤感流泪,而是高兴地挥手告别。“孩子梦想成真了,咱都高兴!”尽管闫振远行,家人有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替他高兴。
英姿背后是以“万次”为单位的加练
来到北京,闫振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李振海是与闫振同批入伍的战友,如今已经复原回到章丘。谈到这位“能吃苦”的战友,李振海依然赞不绝口。有一次晚上11点交接哨的时候,李振海发现闫振还在操场上进行踢腿摆臂训练,这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平时的训练量就不小,站军姿一站就是2小时,就这样他还会自己加练,哪怕是夜里,真是特别佩服他。”
作为同批入伍的老乡,闫振与李振海身高都在1.92米,两人在队列里的位置也时常挨在一起。观看冬奥会开幕式的时候,李振海也发现了闫振的身影,“当时感觉就是他,毕竟我俩一块儿当兵这么久。能够执行这项任务,我也替他感到骄傲!”
看到闫振的动作,李振海深知背后是怎样的刻苦训练。“就像闫振的挂旗动作,都要几万次十几万次的训练,冬奥会开幕式需要35秒以内完成挂旗,这都是要掐着表卡着时间练习的,最后要做到分毫不差。”
在父母眼里,闫振当兵后就像是突然长大了。在父亲眼中,闫振感情丰富,有啥说啥,是个直爽的孝顺孩子,“他会经常给家里寄钱补贴家用,前段时间我的手机摔坏了,他还给我买了一部新手机。”
“你在部队要好好干活,我们家所有人都很好。国家和部队交给的任务要好好完成,照顾好自己。”闫伟说出了一直没有机会对儿子说的话语,言语里透着一丝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