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泉城人来说,元宵节是什么呢?是大街小巷的彩灯高挂?是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那份喜悦?是踩高跷舞狮舞龙的狂欢?……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我们来看看老中青三代人眼中不同的元宵节。
老年人 阖家团圆最重要
在近80岁的龙老先生看来,元宵节是他又一个盼望孩子们回家团圆的日子。龙老先生有一儿一女,平日里儿女工作忙,孙子孙女分别在外地工作上大学,并不能时常团聚在一起。
2月15日下午5点,老两口就开始为晚上的“家宴”做准备,“过完今天年就过完了,孩子们又要开始为新的一年奋斗了。今天我们依旧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不输除夕晚宴,当然也不会少了汤圆。”龙老先生洗菜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晚上6点半左右,孩子们准时到家,欢声笑语充满整个房间。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吃水果、看晚会,“往年我们饭后还会去趵突泉赏赏花灯,但今年花灯会取消了,我们就不出去了,大家一起话话家常也很好”。
龙老先生回忆说,那时候的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不仅仅是趵突泉景区里有花灯,满大街都是各种花灯,大街小巷里还有踩高跷舞龙舞狮的,小朋友手里也都拿着红灯笼,在各个大花灯下猜着灯谜。
中年人 小时候的元宵节最快乐
“70初”惠先生对小时候的元宵节记忆深刻:那些年的汤圆都是自制的,个头大,馅料也是千篇一律,都是红糖,吃在嘴里满嘴香甜。
他回忆道,那时候,男孩喜欢过元宵节,除了能够吃水饺汤圆外,再就是能放鞭炮和烟花。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每逢元宵节,村里的孩子们都会自制烟花。那时做烟花的材料,是梧桐干树枝,将其烧焦碾碎后,加入部分盐粒,然后用数层纸将其裹成直径数厘米不等的圆筒,绑在一根木棍上。到了晚上,满街的小孩在月光下比拼谁做的烟花好看。那些自制的烟花点燃后,一个个孩子举起自己的木棍飞奔,借助风的力量,烟花飞溅在大大小小的胡同,欢笑声、尖叫声不断,整个村子甚是热闹。
那个时候的沂蒙山区,过完年和元宵节,生活又会回归到一日三餐吃“地瓜干+咸菜”的日子。对于小孩子们而言,都会期盼下一个年的到来。
“现在,家乡景象早已今非昔比。”惠先生说,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天天像过年。至于元宵节放烟花的那点习惯,也为了拥有一片蓝天白云而改掉了。
青年人 娱乐活动更多彩
“过完元宵节,就要回上海了,所以特意给家里告个假,和朋友一起玩了。”“00后”乐乐告诉记者,上了大学后,大家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很多老同学一年中难得见几面,年前大家就约好要聚聚。大家一起看了场电影,再一起去吃烧烤,然后就去融创文旅城玩了。
家在外地的“90后”小凯说,“今年没有回家过年,留在济南。元宵节单位早放了半天假,就和女朋友一起约好过元宵节。”
记者了解到,像乐乐小凯这样过元宵节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朋友在一起最开心,这一天他们和往常假期一样,看电影、去KTV、餐厅吃饭等。但又有些不一样,就是他们也会不约而同保留了有仪式感的必选项——吃元宵、赏花灯。
(本报记者 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