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区 工业强区 创新兴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莱芜 ——莱芜区第一次党代会解读

2022-02-18 08:28:2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柳尧杰 亓楠楠

责任编辑:王浩

生态立区 工业强区 创新兴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莱芜 ——莱芜区第一次党代会解读

中国共产党济南市莱芜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亓亭摄)

  汶水悠悠西流去,敢立潮头唱大风。

  2月16日至19日,备受百万莱芜人民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济南市莱芜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新时代的莱芜精神抖擞、信心满怀,正昂首阔步走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莱芜的大道上。

  忆往昔奋楫笃行实干拼搏换来满意成绩单

  ●过去五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展平台更加广阔。

  济莱区划调整正式获批、稳步推进,莱芜成功跻身省会平台,迎来了设区以来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区委坚决扛牢区划调整重大政治责任,树牢省会思维、强化省会担当,全面融入、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县域”到“省域”的跨越。重组整合莱芜高新区,统筹理顺雪野旅游区、农高区管理体制,有序推进撤镇设街,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过渡、稳中向好。

  ●过去五年,聚焦实体、创新驱动,综合实力更加强劲。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20亿元,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强势入驻、快速推进,创造了莱芜承载项目落地的新历史;珅诺基研发的国家原创中药一类新药——淫羊藿素软胶囊获批上市;全区“四上”企业达到785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63家,泰钢、九羊集团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过去五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城乡面貌更加靓丽。

  聚力“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格局,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先后荣获中国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推进拆违拆临,启动34个城中村、14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6万户群众实现“安居梦”。滨莱高速、京沪高速、青兰高速莱芜段建成通车,文化路、凤凰路、龙潭大街、汶河大道实现高水平改造,济莱高铁年底建成通车、“高铁梦”圆梦在即。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户户通、“四好农村路”建设、饮水安全、清洁取暖持续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过去五年,提标扩面、优质共享,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每年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累计完成108件民生实事,79个省市贫困村摘帽退出,3.6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完成全市最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2万元大关。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实现翻番,残疾人生活补贴等23项民生政策与全市等高对接,22万群众享受区划调整“红利”。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所,打造省级卫生街镇6个、卫生村461个。

  ●过去五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更加彰显。

  不断深化“一次办成”改革,重点项目“多证连发”“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发展潜力区。顺利完成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开发区、金融和国企改革,三大功能区轻装上阵、错位发展,成为全省系统集成改革5个试点县之一。积极推进与湘西凤凰县、重庆武隆区、临夏康乐县的东西部协作,相继举办中日康养产业论坛、第七届和第八届姜博会,莱芜生姜成功入选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依托“齐鲁号”欧亚班列打通“一带一路”货运新通道,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元,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入列国家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区。

  ●过去五年,强基固本、全面从严,党的建设更加有力。

  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建成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联系服务群众实现常态化、长效化。高质量完成镇村换届,干部日常管理全面加强,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五年接续奋斗,换来一张耀眼的成绩单,令人自豪,让人振奋。

  展未来任重道远擂鼓出征踏上光辉新征程

  今后五年,围绕答好“建设什么样的莱芜,怎样建设好莱芜”这一时代命题,莱芜区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航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全力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奋力谱写现代化新莱芜的精彩篇章。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建设实力强劲的现代化新莱芜。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26年,实现“一个突破、两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00亿元、3000亿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化新莱芜。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形成。到2026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45%,莱芜成为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莱芜。到2026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双碳”工作达到国家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65%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城市建设有机更新,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美。

  ——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莱芜。乡村振兴率先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到202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5.5万元和3万元,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建设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新莱芜。基本建成以党建为引领的社会治理体系,法治莱芜、平安莱芜、智慧莱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政治生态更加优化,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未来五年,聚焦实体经济,突出工业带动,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

  举全区之力加快重工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拼出一个千亿级,新建一座产业城;以山能重装、朗进科技、奔速电梯为骨干,做大做强能源装备、特种装备产业。引导泰钢、九羊开发高端产品,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与复旦大学合作,促进介孔材料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依托,助力珅诺基药业、步长制药、济世药业、宏济堂医药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统筹氢能、光伏、储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鼓励泰钢等企业开展氢能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实施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现代农业,突出姜蒜特色,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智慧、高值农业转变,争创全省现代农业十强区。现代物流,加快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引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打造鲁中智慧物流集散中心。文化旅游,串联提升雪野湖、莲花山等优质资源,打造“说莱就来”的文旅品牌,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项目为王”,畅通重点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全力推动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类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强化精准招引,深化产业链招商,突出招商选资,抓好以商招商。强化金融赋能,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五年内新增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企业10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20家。实施“千企百亿”技改行动,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骨干企业群体,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突破400家。

  ●未来五年,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平台支撑,全力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五年内“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实施创新平台培育行动,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创客空间”孵化器。实施创新人才培育行动,引进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园区市场化、专业化转型,开展“二次创业”行动,打造功能区建设升级版、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大一窗”行政服务格局,深化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打造自助办事“15分钟便利圈”。加大对企服务力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

  ●未来五年,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

  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格局,主城区,聚焦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业态高端化,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坚持向市场要活力,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导入社会资本,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向改造要空间,推动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为群众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更高品质的生活,创造更好的就业空间、发展空间和产业空间,不断集聚人气、增添活力。“两副”,即口镇新城和雪野新城。口镇新城,加快推进重工生活区、安置区规划建设,启动口镇核心区改造项目,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雪野新城,实施环湖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完善会议、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省会会客厅、济南新名片”。“三带”,即全力打造汶河、孝义河、青草河城市风貌带、龙马河经济隆起带和汇河自然景观带,实现水系联通,优化滨水空间,建设富有韵律美感的城市水岸线。“多点”,即引导中心镇增强功能、辐射周边,推动周边街镇精致建设、特色发展,形成定位清晰、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文化繁荣,全力打造民生幸福先导区。

  建立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先富带后富帮扶机制。优先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坚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工作,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深化“诚信莱芜”“书香莱芜”建设,加快建设“文化莱芜”。推进“五馆一院”整体升级,整合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茶业抗战小镇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冶铁文化、长城文化、嬴秦文化。

  ●未来五年,聚焦民主法治,统筹发展安全,全力打造社会治理示范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强化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制度。一体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促一方发展、保一方稳定、护一方安宁。

生态立区 工业强区 创新兴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莱芜 ——莱芜区第一次党代会解读

雪野湖景色优美。(陈长礼 张刚 摄)

  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办好莱芜的事,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培根铸魂把牢政治方向。要把稳政治建设“定盘星”。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锤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衷心拥护“两个确立”,确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具体行动上,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莱芜落地落实。要拧紧思想认识“总开关”。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统筹用好各类学习平台,推动党的最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要把好意识形态“方向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及时分析研判、科学处置舆情信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宣传,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讲好莱芜故事、传播莱芜声音,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严管厚爱建强干部队伍。树立鲜明导向。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过硬,强化“实在实干实绩”,坚持在一线识别培养干部,真正把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干将”选出来、用起来。注重能力提升。系统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在急难险重岗位锻炼提升干部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担重任、可堪大用的干部队伍。强化激励关爱。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担当的干部鼓劲加油、壮胆撑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女干部、党外干部,关心重视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开新局、立新功。

  固本强基筑牢战斗堡垒。要建强组织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两新”组织、民兵队伍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有效覆盖。要筑牢基层阵地。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常态化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力度,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锻造先锋队伍。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正向激励,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程度,探索推进“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建设,培树一批优秀“头雁”群体。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关怀帮扶机制,激励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正风肃纪净化政治生态。要压实工作责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要强化教育警示。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严惩腐败和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让清风正气充盈莱芜大地。

  创新实干锤炼过硬作风。坚持对标先进、提升境界,以“争第一、创唯一”的雄心壮志,与“好的比、快的赛、强的争”,用思想的大解放、标准的大提升,促进作风的大转变、事业的大发展。坚持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一切从莱芜实际出发,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切实把精力集中在推动发展、落实工作上,把能力体现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上,把业绩建立在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上,一步一个脚印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坚持高效落实、久久为功,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既要大力倡导“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时辰可拖、日期不可拖,只争朝夕、建功立业;又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显绩”和“潜绩”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用恒心和韧劲,跑好事业发展的接力赛,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莱芜发展,蓄势待发,未来可期。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需策马扬鞭。拾级而上、振翅腾飞,就在当下。全区上下将豪情满怀,勇立潮头,向着“五个现代化新莱芜”的目标奋勇前进。

   (本报记者 柳尧杰 亓楠楠)

作者:柳尧杰 亓楠楠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