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27日深夜,大雨滂沱。明亮的手电筒灯映射出一条长长的光线,市中区舜函社区“老屋巡逻队”的党员们特意用雨衣挡了挡光。雨水已经漫灌进雨靴,他们蹚着积水,围着院道巡视了一遭。
居民刘代云向来有晚睡的习惯,透过满是雨水的窗户,她看见党员们裹了裹雨衣走到了玉函路90号院消防通道的道闸处……转天早上8点,“老屋巡逻队”队长高尧青号召队伍再次集合,党员代表们开始清扫小院积水,市中区舜函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柴嘉叙也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拿着笤帚、簸箕出现在玉函路90号院的院道。
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3名党员、1位“最美老人”、1位“好嫂子”,组成了最初的“老屋巡逻队”。这些年,他们让老屋有了新身份……
“老末儿”说新屋
老屋为何被称之为“老屋”?
“1985年建造,37年啦!不过这哪还有老屋的样儿呢?变新屋了!”谈起自家地界儿,玉函路90号院居民们“有话要说”——
曾经钢筋水泥错综林立的公共区域,现在变成了一处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一处藏匿于角落的露天旱厕,被居民改造成了小竹林;院道两侧专修的防积水出水口,为居民抹去了“每逢阴雨必成海”的担忧;过去没有暖气,济南的冬天总是那么冷,后来老屋有了暖气,再后来通了天然气……
舜函社区探索开展“一楼一议”服务模式,听取党员、居民代表的意见。
9日早上8时,“老屋巡逻队”带着济南日报记者来到口袋公园。崭新的黄色墙面依稀能看出历经风霜的斑驳;路面一层全新的沥青;宽敞的消防通道前安装了疏通车辆的道闸;一米五宽的人性化距离,便于老年代步车日常出行;车辆整齐摆放、秩序井然。
采访中,记者从居民口中反复听到“老屋巡逻队”的名字。人们都说,“老屋变新屋,‘老屋巡逻队’最有发言权。”
上午10时,记者见到了“老屋巡逻队”的“老末儿”,党员魏兆华,队里年龄最小的他今年也65岁了。“到巡视时间了,再过一个半小时,再巡一圈。”魏兆华说,“老屋巡逻队”的3名党员,主要负责征集民意,针对院里安道闸、下水道施工等大事小情,党员们深入群众,了解意见说想法;舜函社区综合党委推选的“最美老人”高尧青,主要负责上传下达,为居民的大小事跑腿;老街坊们公认的“好嫂子”马付英是90号院的“知心佬”,有个什么小矛盾,她都能积极解决。
一个习惯坚持了19年
上午11时,记者来到90号院2号楼,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清扫路面。老屋为何变“新屋”,要从这位白发老人坚持了19年的习惯说起……
“我是一名党员,以身作则,要多干点活,也想干点事。”老人名叫王宗伦,是“老屋巡逻队”的党员代表,2003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自那年开始,他就主动承担起清扫庭院的任务。
2017年,社区号召拆除公共区域占地建筑,王宗伦第一个举手。“拆!我带头拆。”王宗伦开工了,街坊邻里也相继开始拆除。
“老屋巡逻队”的党员们。
“拆除建了几十年的自家小院,才有了现在的口袋公园、车辆停放处,年轻的孩子们才能下班不用堵在家门口。”在王宗伦的心目中,党员带头做事,是应有的品格,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信仰。
在“老屋巡逻队”里,一项项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还有很多……
晚上10点,很多家庭都熄灯了,党员梁绍连拿着手电筒,披上大衣走出家门。每天查看90号院的车辆停放情况、监督消防通道有无堵塞,尤其是下雨天,疏导交通、发送空余车位数量,也是一项坚持了十几年的老习惯。久而久之,90号院慢慢从小家变成了“大家”,曾经“自扫门前雪”的老街坊们有了更强的主人翁意识。
2021年11月7日,大雪。伴随着“老屋巡逻队”扫雪的吆喝声,年轻小伙子、孩子们相继出现在雪地里,拿铲子的、小桶的、笤帚的,不一会儿,横亘在院道中央的积雪,成了长着萝卜鼻子各显神态的雪人、列队整齐的圆雪球……
社区“代表作”有了新角色
柴嘉叙表示,老屋逐渐变成“新屋”,让“大家”的自治理念逐渐深入到群众心中,是一项长期工作。社区把“老屋巡逻队”打造成辖区“楼宇议事圈”的一项“代表作”,从最初的5位居民,发展到更多的小区自治队伍,带动社区里的“主人翁”角色越来越多。
这几年,治理效果更好,从不关心到共同努力;楼院氛围变好,从不熟悉到互相帮衬;基层党建更强,从工作难开展到灵活精细……柴嘉叙表示,为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舜函社区摸排现实情况,探索“一楼一议”服务模式,社区主抓,居民主导,网格辅助,一楼院成立一个居民代表“议事圈”。各自楼院的党员也能更好地团结在一起,社区党支部可以更方便地送学到党员家,服务更精细,让党员、群众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