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衍德向记者展示煤油灯。
在寄母山林场55岁护林员徐衍德的家里,有一件特殊的“传家宝”。说它是传家宝,是因为徐衍德对这个老物件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盏老式煤油灯。外壳锈迹斑斑,显得很陈旧,但即便如此,徐衍德仍拿着它当宝贝,“供”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时不时还会拿出来擦拭一番。“看见它就想起以前的日子,心里就觉得充实。”徐衍德是寄母山林场铁车分区的副主任,也是一名资深护林员。他的父亲是寄母山林场的第一批护林员,而徐衍德就是在父亲工作的这片山林里长大的。“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巡山,常常把我放在护林房里,自己就出去工作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一去一天是常有的事。到了晚上,护林房外漆黑一片,真是伸手不见五指,经常还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动物叫声。害怕、孤单……我就守着这盏煤油灯的火苗,等着父亲回来。”徐衍德向记者讲述着儿时的故事。
那一年,徐衍德只有10岁。林场的生活,没有给他留下丝毫美好的回忆。“我就想着,等我长大了,再也不要到这里来了。”徐衍德从心里暗暗发誓。1986年,父亲退休。机缘巧合,徐衍德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也成了一名护林员。接过来的不仅是这份工作,更是父亲的殷殷嘱托。“既然做这份工作了,就要肩负起责任,把工作做好。植树造林,看山护林,你可别小看这份工作,这可是件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父亲拍着他的肩膀,深沉地说。
护林员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枯燥,每天要围着自己负责的林场巡查两三圈。既要杜绝火灾隐患,也要看好林子里的树木,以防偷伐偷盗。徐衍德沿着父亲走过的路,就这样开始了周而复始巡山护林的日子。
刚入职的时候,林场的工作条件很艰苦。虽然山上已经通了电,但停电还是时有发生。停电的时候,徐衍德就点上那盏煤油灯,细细回忆着父亲说过的话,“植树造林,看山护林,这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再难也得坚持下去。”
怀揣着父亲的嘱托,徐衍德一干就是36年。半辈子的时光里,徐衍德的足迹遍及这片大山的每个犄角旮旯。他年轻的时候种下的小树苗,现在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而那盏伴随着徐衍德艰苦生活的煤油灯,也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成了家里的装饰摆件。
“这是我的念想,所以再破旧也不舍得扔。”徐衍德说。每天,徐衍德仍旧做着周而复始的巡山护林工作,早上7点吃完饭后,他就骑着巡逻摩托车出发了。每条路、每棵树,他都了如指掌。可他的心境却又和以往不同了。徐衍德说:“以前巡山觉得枯燥,但现在心里却觉得特别充实、特别平静。我可以无愧于心地告诉父亲,我没有辜负他老人家的嘱托。”(本报记者 亓兵 通讯员 朱虹 赵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