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起步区 澎湃新动能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迎来批复一周年

2022-04-21 08:33:09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黄敏

责任编辑:王浩

智“汇”起步区 澎湃新动能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迎来批复一周年

  时光回溯,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就此掀开起步区建设新篇章。

  在起步区批复一周年之际,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从开局起步向全面起势加速迈进。在济南市两会上,无论是新履职的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首次有了起步区人的身影;传来更多关注加快起步区建设的“好声音”,“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成为高频词汇。

  从今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看,起步区着墨较多,不仅是未来五年济南提升省会综合实力攻坚突破的重要支撑之一,而且在2022年十项重点工作中,“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高标准推进起步区建设上开新局”也位居首位。济南对起步区之重视、起步区之于城市发展之关键可见一斑。

  中科院成果送到家门口创新引擎正汇聚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核技术领域已形成很多先进技术和样机,在起步区成立研究院意在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技术做‘熟’,孵化出产品,相当于把中科院的成果送到了济南家门口。”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存峰说。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发展初见成效,相继完成了10余款核技术应用产品的工程化开发,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用于医学影像、工业检测和公共核安全监测。比如,核辐射安全监测设备已用于我国20余个海关口岸,并在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和会议中负责安保监测工作。目前,他们正在推动孵化第二家企业。

  该研究院的发展可谓中科院落地起步区3家院所的缩影。今年5月份,魏存峰与同事有望搬入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在这个园区,他们将与中科泛在智能研究院、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等单位为邻。

  这些科研院所在自身推出创新成果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已展开合作。“这样的聚集有利于汇聚各种科技要素,实现1+1>2的发展效果,形成规模效应,吸引人才汇聚。”魏存峰说。据了解,这些研究机构已吸引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山东人“流回”济南。老家在德州的郭玉玺此前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随着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起步区设立,他主动要求回到了济南。

  目前,高端科创资源仍在持续向起步区汇聚。去年开工的中科院轻型燃气轮机试验示范中心项目,今年底有望交付使用,预计10年内能带动百亿元以上成套产业链发展;就在今年3月初,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山东产研院在起步区签订碳卫星项目投产合作协议,第一批组网10颗卫星计划2023年发射……随着这些高端科创资源汇聚,起步区在布局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项目方面已跑出加速度,新动能澎湃。

  100多个项目齐头并进高端产业正聚集

  产业兴,城市兴。除了通过引入科研院所进行成果转化外,起步区也在精准招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与高端服务业领域的产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目前,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已汇集上下游330家企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21年园区销售收入超20亿元,已培育6家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

  就在3月中旬,起步区第三批2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包括数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引爆项目。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占地超过3600亩,可带动2万人就业,可谓起步区目前在建项目中占地面积最大者。从产业看,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纷纷破题。比如,总投资达百亿的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将打造氢能应用示范区,建成后,预计2030年底前达到不低于10万台产能,将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从公开数据看,截至目前,济南起步区已引进总投资达3018.5亿元的116个高端优质项目,其中,引进美国江森自控、法国电力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达33个,开工项目也达100多个。

  这些新项目的建设,不仅吸引周边居民就近就业,也让起步区原有企业获得新的发展助力。市政协委员、山东温声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洪林介绍,企业与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山大二院等项目均有合作,随着诸多新项目落地,企业产值增加近20%。

  在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余东华看来,起步区引进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工程,产业体系尤其是具有增量的特色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不少产业已显现效益,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了一定支撑力。“甄选一些项目落地,不是所有项目来了就能落,这个理念贯彻得特别好,突出了未来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大保护大治理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

  天堑正变通途城市功能逐渐扩容

  在科创引擎、高端产业在起步区汇聚之际,作为济南未来之城,起步区作为城市的功能也在逐渐提升。

  作为济南践行黄河战略的重要载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渗透到起步区产业及社会发展中。绿建标准已成为诸多项目的建设准则,在生态项目方面,黄河北生态走廊示范段一期工程基本完工,起步区也在加强龙湖湿地等生态节点的保护修复,开展大天鹅等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

  除了生态环境的变化,更多的变化正在起步区上演。

  “我们原来从市区到起步区要1个多小时,如今只需20多分钟就可快速到达产业园,环境的变化我们感受非常深刻。”魏存峰说,不仅如此,国际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今年上半年也将投入使用。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从“大明湖时代”进入“黄河时代”的济南,黄河这道天堑正逐渐成为通途。近一年来,“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通车;就在今年,黄河流域最宽的公轨合建大桥——济南黄河凤凰大桥也建成通车,最快4分钟即可过河。按照规划,“十四五”末,济南将有26条跨河通道。

  目前,起步区已累计开工市政道路150公里,区域承载能力增强,年内具备通车条件的道路里程将突破100公里。

  集聚人才要素北部新城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一座新城,无论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是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集聚更多人力资源。

  作为新区重要配套设施,起步区正加快推进黄河体育中心、山大二院北院区、山东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菲利普斯艾斯特国际学校、山东省实验小学绿地国博城学校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启动济南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同时,也正推进教育划转移交工作,整合提升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推进卫健业务划转移交,加快推进“6+1”整合型专科医疗中心建设。

  看着这些资源陆续导入,崔寨街道蔡马村主任张涛振奋不已。4月19日,张涛告诉新黄河记者,按照计划,今年蔡马村300多户居民将回迁至起步区崔寨街道第五安置区,前段时间,村民刚刚去看了样板房。“总体感觉安置房不错,出门不远就是能容纳6万人的黄河体育中心,走十几分钟就能到山大二院,距离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也不是太远。随着大项目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增多,数百名村民已在起步区就业。”张涛说,目前村民们都盼望早日回迁。

  据了解,目前起步区共有11个安置区正在建设,今年大桥街道与崔寨街道将有超过6000名居民首次回迁。按照计划,今年起步区将再开工安置房200万平方米。在人才安居方面,已开工建设7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将为周边产业园及院校提供近12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随着这些配套项目持续推进,起步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正逐步提升。

  专家建议“以城定产”统筹“中优”和“北起”

  当前的起步区,已经具备成形起势的基础和条件,也正汇聚越来越多的资源。新黄河记者梳理公开信息统计获悉,近一年来,至少有来自国家、省、市的50家部门及企业曾到起步区调研对接或洽谈合作。刚刚过去的3月,就有武汉长江新城管委会、华润置地、市政府驻京办事处、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14家单位到访起步区。

  在省市合力推动下,起步区正成为优质资源汇聚的“强磁场”,虹吸效应初显。比如,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卫健委与济南起步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教育卫生高地;农行山东省分行未来5年内,将为起步区提供不低于20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支持等。

  在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邵莉看来,目前,起步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起步区不是普通的产业区,而是国家级新区、未来之城,需要走以生态塑格局、“以城定产”之路,以优质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布局为引擎,推动起步区营城起势。“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未来之城需要长远的发展,短时间无法一蹴而就。‘以城定产’,实现绿色智慧生态宜居,这就需要践行高标准,需要我们具有发展定力,一步一步有序推进。”

  从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济南在综合实力提升方面对起步区寄予厚望。

  济南起步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党群工作部部长张勇告诉新黄河记者,今后起步区将依据产业定位制定企业准入白名单,精准招商项目,让更多符合产业政策的头部企业落地,尽快形成产业链条,打造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支撑起步区GDP不断壮大,为“强省会”战略作出贡献。

  “起步区是济南打造蝴蝶状城市的一个增量地区,若能把黄河北带动起来,未来济南无论是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还是提升世界知名城市实力,都将具有良好的基础。”余东华说,起步区未来发展还是要紧扣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将生态放在第一位。在产业发展方面,建议坚持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国际化的发展大势。

  在“汇全省之智、聚全市之力”的强势推动下,在不远的将来,这座新城在未来必将展翅翱翔,助力泉城飞得更高。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敏)

作者:黄敏

责任编辑:王浩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